笔趣阁 > 滔滔郁江水 > 第78章:婚礼习俗

第78章:婚礼习俗


  村里通过洪程酒业新酒厂奠基仪式的报道,全国皆知,再加上农业大学在村里挂了实训基地的牌子,原本有意前来投资但还在犹豫的几家公司,终于下定了决心,前来和佘江枫接洽。
最后和两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分别在村里办起了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
村民们看在眼里,再加上党团员的带头作用,大家再也不信李大民的忽悠,纷纷入股村办企业。
佘江枫又发动村民成立种桑养蚕合作社,赶在春节的尾巴,将桑树苗栽了下去。
米粉厂也开始步入了正轨,从采购到制作再到线上线下的销售,发展到了三十多人的规模,虽然没赚到多少钱,但三十多人的工资还是绰绰有余。
村里的发展真正的坐上了快车,大量的劳动需求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回村,村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以前难得一见的年轻人,三五成群的随处可见,王寡妇的小买部人满为患,不得不扩大规模,并聘请了三四个营业员,陈老三刚回来的女儿陈芳就是其中之一。
横跨郁江河的大桥已现雏形,新修的四车道公路也进入了混泥土路面的铺设阶段。
赵三多彻底改掉了赌瘾,每天把自己关在院子里潜心创作,一件一件的艺术品通过宋诗妍的手,卖到了顾客手中,因为佘江霞的一次现场直播,甚至有收藏家找上了门来。
王长攀也已经适应了砖窑的工作,并向童大伟学起了烧砖技术,他那身标志性的着装,也脱了下来,换上了正常的穿着。
一转眼,已是罗二娃婚礼的日子,一大早,全村上下男女老幼就开始往罗二娃家聚集。
村里几个月没有人整酒了,以前大家讨厌整酒,现在大家倒是开始怀念起来了。
罗二娃家好不热闹,毕竟这是结婚酒,是大喜事,再加上好多村民都回村了,在罗二娃的邀请下纷纷前来帮忙。
郁江村地处西南的大山深处,因为交通和信息不通畅,受外来事物的影响比较小,在这里依然保持着许多古老的习俗,比如结婚,就不像城里那样在教堂或是在酒店举行个仪式就行了,而是有一套复杂而漫长的程序。
一个月前罗二娃就开始做准备了,揣上烟请人帮忙是头等大事,结婚可是需要几十人,分为家里帮忙的和去女方过理的,所谓过理的就是要去女方家接亲的人。
这两帮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主内的不管外面的工作,主外的不管家里的工作。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家里帮忙的,主要做些打盘上菜、上酒、抹桌子、洗碗、以及为过理的人做好后勤服务;而去女方家过理的人工作就简单得多,他们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去帮新郎把新娘及新娘的嫁妆给抬回来,当然,简单是简单,但累得多,两帮人各行其事,互不干扰。
帮忙的人当然还不止这些,还有厨房的人,主厨的,帮厨的,打下手的,主厨的头一天就得来,因为要提前准备一些工序复杂的菜品,比如酥肉、三香、烧白、扣碗等。
以前的时候,只要请一家酒席服务公司来办菜就行了,自从童进财家吃了鸡肉中毒之后,再也不敢请整酒服务公司了,一般都是自己请厨子来做,再说了,这是婚礼,人越多越热闹嘛。
除了提前请帮助的人,还得准备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兜杠子,什么是兜杠子呢?就是抬嫁妆用的抬扛,类似于老重庆的滑竿,和担架有点像,不过兜杠子就是两根长竹子或是两根承重能力比较好的长杉木加上两截短的组成,抬的时候小家具就往兜杠子上一放,绑上就行了,大件的比如装粮食的柜子和穿衣柜一类,就把兜杠子拉大一点,把家具夹里面,再绑上。
婚礼一共三天,大概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天叫做帮忙酒,一早,所有帮忙的就得入场了,主内的人就开始四处去借桌子板凳,碗盘子什么的,还得借被子,铺地铺供留宿的客人过夜用,主外的人就轻松多了,早上踩着饭点来,吃了早饭打牌聊天想干嘛就干嘛,反正不用干活。
中午的时候,各路亲戚就该到场了,以前的时候会挑着大担大担的粮食及蔬菜一类的,现在这么做的人少了,都是直接送钱了,特别亲的亲戚还会请上唢呐,乐队什么的。
对于唢呐,这是婚礼的必备,去女方迎娶新娘时,必须要有一对唢呐,这对唢呐得新郎自己提前请好,上午的时候,也该到了。
中午吃过午饭,婚礼总管就会根据帮忙过理的名单,开始分配任务,总管也有两个,一个管家里,一个管过理的,管过理的那个称为押礼先生,管过理的那个要比管家里的那个牛。
分配任务也简单,帮忙的人全在堂屋外面等着,里面叫到谁谁就进去领任务,比如张三和李四抬木柜子,赵五和王二麻子抬穿衣柜,谁谁挑肘子,谁谁谁端钱,然后一人一个红包一包烟,自己领了任务自己去准备需要的工具,比如兜杠子,绳子之类的。
任务分配完毕,就该出发了往女方家里走了,走路的顺序也有讲究,两个放炮的提前走,远远的放两炮,告诉别人,迎亲的来了,然后是媒人走第一个,唢呐第二,新郎第三,后面才是其他帮忙的人。
女方家当然也是大摆宴席,等着男方的人来,待男方的人到了之后,就开晚饭,晚上还有一套礼节,男女双方会各请一个说礼的,其实就是口才好的人,在女方的堂屋清点男方送来的东西,然后还有一通说辞,表面上互相谦让一翻,其实是相互较劲,比谁口才好,这一过程也是一大乐事,大家都会围着看。
这一套搞完,宵了夜,女方就用白天四处借来的被子打上地铺,安排大家睡下,在安排睡处的时候,也是会分等级的,比如新郎,肯定是不会去睡地铺的,还有说理的,接亲的,媒人等,这里所说的接亲的不是指迎亲的,而是一般由新郎的哥哥嫂子,婶娘一类的人组成,女方也会有送亲的,也一般由新娘的哥哥嫂子,婶娘一类的组成,接亲的和送亲的都是贵客,必须要安排好,否则就是失礼,会得罪人的。
第二天,称为正酒,女方一早安排吃了早饭,便把所有的嫁妆搬出来,摆在院子里,箱子柜子,锅碗瓢盆,印着喜字的大红被子,什么洗脸架,火盆一类的,应有尽有。
男方过来帮忙的,就开始忙活了,各自找到自己负责的东西,开始往兜杠子上绑,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顺序的,装粮食的柜子必须得走前面,通常是两口柜子,方方正正的那种,而且一般女方会在柜子里装上粮食,所以抬柜子的人都是身强力壮的人,当然他们的红包也要多上一些,到男方家时,两口柜子如果谁先到,还有奖金,所以抬柜子的人从一开始就会较上了劲。
抬其他嫁妆的,不得跑到柜子前面,这是规矩,柜子就算走得再慢,也必须先进屋。
一切准备妥当,放炮的点上两炮,然后就先行出发了,然后抬嫁妆的抬上东西,争先恐后的就上了路,这时新娘辞过祖宗和父母,由媒人搀扶着走出来,跟在新郎的后面,按媒人第一,唢呐第二,接亲的每三,新郎新娘第四,女方送亲的走后面的顺序依次上路。
这时男方的人早早的就等着了,一些看热闹的和小孩儿们跑去远远的山头上眺望着,当听到隆隆的炮声时,就开始沸腾了,迎新队伍就要回来了。
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只有条狭窄的马路,如果坐车,会很麻烦,按照传统的习俗,得全程步行,如果男女双方两家隔得近,迎亲队伍很快就到了,但有的两家相隔几十公里,而且还全是山路,一路上要走好几个小时,特别是抬着装有粮食的柜子的那几个人,一路上还得提防对手跑上了前,会累得吐血。
终于,队伍全都回到了男方家里了,接着就是拜堂了,拜完堂,就该送入洞房了,先由一个小男孩端上一盆洗脸水,如果是冬天,由另一个小男孩送上一盆火,做这些都是有红包拿的,是小孩们都抢着做的事情。
以前农村的床都是要铺稻草的,而帮忙准备稻草的人,必须是两个小男孩,不能用女孩,大概是为了生儿子吧。
现在大部分家庭用上了席梦思床垫,但即使如此,传统的习俗不能丢。
新娘新郞休息一会儿之后,就开始给家里长辈端铺盖,流程是这样的,新娘会把从自己嫁妆里拿出来的铺盖,按照长幼在堂前用茶盆装着挨个送上,对方接过铺盖,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放到空了的茶盆里,一床被子至少四五百块,这一过程下来,两个新人往往会小赚一笔。
那些去过理的人使命就完成了,该吃吃,该喝喝,该耍耍,如果是放到以前,正酒晚上一般还会放上一场露天电影,是大家的一大乐事。
第三天称为拜客酒,主要就是为了送别女方来送亲的人,然后就是谢媒,新郎新娘提上一个猪头送到媒人家里去,以示感谢,其他来吃酒的客人们,也陆陆续续的回去了,等帮忙的人们把所有借来的东西都还上,一场婚礼才算真正结束。


  (https://www.xbiqugex.cc/book_2082/224028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