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

也说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


《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有王希杰先生的《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文章的开头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学说。其实不但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

        王先生分析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一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比较简单,仅是词语的语素在深层是另一种组合关系。如“钟鼓楼”的深层结构是并列式:钟搂十鼓楼。表层结构是偏正式:(钟十鼓)十搂。第二种是词语中有隐蔽的语素。如:“肉骨茶”深层结构是:肉骨(十汤)十(工夫)十茶。而表层结构是:肉骨的茶。其实,“肉骨”同“茶”不发生结构关系,不能相互构成直接成分。如“蛇医”:(给被)蛇(咬的病人治疗的)医生。第三种,为发音方便而把相邻又相同的语素省略去一个。如:大气压大气姐夫。第四种,深层结构是一个复句。如“花生”:花落了(落入地下),然后生果实(果实生出来了)。第一个分句的谓语省略了,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也省略了。在深层结构中“花”与“生”没有结构关系。两个汉字居然是一个复句,真的不可思议。这可叫“复句式复合词”。如“师母”:老师(的妻子),(我尊称为)母。

        王先生文章说:“汉语中有些复合词,常常显得有些荒谬,无理据可说。这其实是这些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类复合词的理据存在于其深层结构之中,只有揭示出其深层结构,才能解释其理据性。忽视了它的深层结构,仅仅从其表层结构出发,就会陷入困境。”

        王先生的论述使我们对汉语复合词的复杂情况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是“震聋启聩”。

        这些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不一致,主要是求文字简约而形成的。笔者本文要用另一种更复杂的情况来支持和补充王先生的论点。

        各地方言都有一种“谐音趣难词”:把词的理据的真实用字,用虚假的谐音字隐蔽,形成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张冠李戴的趣难。它们更显得非常荒谬,理据和深层结构更不容易知道。王先生文章说,外国人学汉语,对“师母”很容易以为是说老师的母亲。其实对谐音趣难词更会有误解。《中国老年》1999年第8期《汉语奥妙撷趣》: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对“马马虎虎”百思不得其解,费了很大的劲才弄明白不是说两匹马和两匹老虎。就因为它是“麻麻糊糊”的隐实示虚。

        又如“蛇医”指蜥蜴,《方言》已有。它有四足,不是蛇。以“蛇”称名,是“舍”或“折she”的谐音。指它遇难时,主动断尾而逃生。“医”字是“尾”的口语音的谐音。“蛇医”即“折尾”。《本草纲目.鳞一.石龙子》:“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者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蛇医母,由“折尾谋”谐音:折尾是它的脱险计谋。蛇舅母,由“折救谋”趣成:折尾是自救的计谋。广东汕头叫舅母蛇:救的谋略是折尾。都是很有文心的趣名,这比王先生说的“蛇医”,要复杂曲折的多。

        王先生说:“仙人掌”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一致的,而“仙人棒、仙人球”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不一致的,其深层语义是:“仙人掌科中的形状像棒的植物”,或“样子像球的仙人掌(仙人掌科中的一种植物丫。但,这回避了对“仙人掌”的分析。因为,仙人掌#仙人掌科。“仙人”与“掌”之间,又是什么结构关系和理据呢?总不能循环论证来说,是“仙人掌科中的形状像掌的植物”吧。仙人棒、仙人球、仙人掌,三者的理据和深层结构也应是一致的。

        “仙人掌”的字面意思,充其量只能是“(如)仙人的掌”。是比喻吗?绝对不是,因为“仙人掌”是有剌的,而无论中外神话,都没有“仙人的掌”是有剌的说法。可见,“仙人掌”等的疑难就在于不是以神仙的掌来比喻,却好像是如此的比喻。以假乱真。

        《辞海》“仙人掌”条说:“原产巴西至阿根廷,我国西南部有野生的。”既然我国西南部有野生的,可以在西南方言试找理据。《柳州方言词典》::1剌;2剔。集韵傳韵亲然切‘插也。’”可证是由此义谐音为音近的“仙”。理据是动宾结构:權人。则称名当始于西南而传布全国的。其他地方没有这个生僻词,当另由“嫌”谐音,指人嫌弃它。温州话“仙”与“伤”同音同调。由“伤人”谐音成“仙人”。

        《本草纲目.草部.仙人掌草》:“生合州、筠州,多于石上贴壁而生。如人掌形,故以名之。叶细而长,春生,至冬犹有。四时采之。”合州、筠州,即今四川合川、筠连县。《本草纲目.木部.枸杞》:“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本草纲目.草部.仙人草》:“生阶庭间,高二三寸。叶细有雁齿,似离鬲草。北地不生。”都未解释“仙人”。而枸杞有剌,苦苣叶边缘有剌状尖齿,仙人草叶有雁齿,应都是从被人“嫌”的剌而成“仙人”之名。

        谐音趣难词的理据及其深层结构更要隐蔽而应探求。它们的深层结构,类型则要多得多。

        第一种,词语字面互无关系,无所谓表层结构,只有深层结构。(按,以下凡从《现代汉语词典》举例的,不作说明;方言词则先说地名)

        阿飞:指身着奇装异服、举动轻狂的青少年流氓。按,谐音“非”,指非正常。与古语“非人”词义类似。阿,是词头。它不能与动词语素构词,“阿飞”不成结构。以下例子对此不须说明。

        龙门刨:刨床的一种,机床的立柱和横梁结构形状像门。龙门吊:一种大型起重机,横梁和立柱的结构成“门”字形。按,立柱和横梁结构如“门”而高,高即“隆”,从而谐音。

        马扎:一种小型坐具,腿交叉,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按,深层并列结构是谐音的:码扎。可以码合起来。

        哈腰:弯腰。按,以虾常躬身比喻。虾腰,如言猫腰。南方有些方言“虾”音如“哈”的谐音。

        香港,老虎蟹都:表示坚定要做某事。按,由“劳赴澥都(在所不辞)”的意思谐音。

        劳,指辛劳。赴澥,指危险。澥、渤澥,古词语,指海。各地口语不用此词。可反证这一说法必久。

        香港,猫纸:1学生考试中作弊提示的纸张。2演员表演时临场提示的纸张。按,作弊犹做贼,谐音“蟊贼”的省说。又,出猫:考试作弊。可对比。

        银川,肚母脐脐:肚脐眼。按,“母”是“目”的谐音,“眼”的变说。

        第二种,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类型一致,但表层结构不能表示理据。

        海口,饲屎、饲尿:各指抱起小儿让排屎尿。字面意思却是用屎尿喂。实际是“饲、司”同音同调谐音趣说。又,塞肚屎:随便装一肚子。饱肚屎:吃饱肚子。是“屎、使”同音同调谐音趣说。理据各是:使塞肚、使饱肚。都是动宾结构。表层结构都是谑浪之至,让人喷饭。

        香港,当白鹤:酒后呕吐。按,“当白喝了”的谐音。都是动宾结构。“鹤hog、喝hod”谐音。

        叠罗汉:人上架人,重叠成各种形式,体操、杂技表演项目之一。按,也是儿童游戏,都与佛教的罗汉风马牛无关。“叠摞.汉”的理据和结构。叠、摞,复说。汉,是身体义。都是动宾结构。

        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马后炮是双管齐下而很厉害的一着,无从有此比喻义。“码后炮”谐音,都是偏正结构。明代《六院汇选江湖方语》:“马后是叫缓些,马前是叫快些。”《汉语大词典》:“马前:戏曲术语。同‘马后’相对。旧指演员通过减少唱词、念白和加快演唱速度以压缩演出时间。”又,“马后:戏曲术语。同‘马前’相对。旧指演员通过增加唱词、念白和放慢演唱速度以延长演出时间。田汉《名优之死》第一幕:‘凤仙儿的《玉堂春》,早就要下了,您没有来,只好再叫她马后。’”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马前:谓提前结束,不要再拖延时间。……如有某演员迟到,即嘱台上演员‘马后’,拖延时间,等演员到场。”炮,不是名词,而是动词:炮制。码后炮:接连迟后的处理,即不及时。

        第三种,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类型不一致。马上:立刻。表层偏正结构是:马的上面。深层是动补结构:码上。同于“连上”,接上就作,便是立刻作。

        独眼龙:瞎了一只眼的人。按,由主谓结构“独眼?窿”谐音曲折:一只眼(是)窟窿。把一只通明的好眼说成是空的窟窿。对比另只瞎眼不通明,是实的。湖南吉首另趣说成“一只虎”,谐音“糊”而指瞎眼。海口话说:单排(谐音:败。指:坏)目。都堪可比较。

        龙洞:天然的山洞,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气的水溶解而部分消失后形成的。按,是“窿洞”的谐音,并列结构。而“龙洞”是偏正结构。

        鸦雀无声:非常静。按,谐音“哑悄”。口语读“雀”如“悄”。主谓结构与复说结构的区别。

        黑马: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按,黑马实在无从有此比喻义。任何颜色的马、牛、驴、骡、人,都是可预测有力、无力和不可预测三种情况。黑,不指颜色而指情况不明。“马”谐音“麻”,与“黑”复说。故可指难知其实和出人意料。

        罗汉果:多年生藤本植物。叶卵形或长卵型,花淡黄色。果实近圆形,烘干后可入药。按,从解释看不出与罗汉有何瓜葛。《柳州方言词典》:“罗汉果:入中药,有清热、止咳等功效。是广西特产之一。”对本省的特产也不知称名的原因。原因便在药效。清热即可“落汗”而谐音趣成“罗汉”。热,古词为“嘆han”,也可谐音。

        秋老虎:指立秋以后仍然十分炎热的天气。《汉语大词典》释为“比喻立秋以后仍然炎热的天气”,但是,虎吃人与十分炎热是大不相同的,怎会成喻?以北京及一些方言来说,“虎”与“糊”谐音。立秋应凉而反热,趣侃为秋天老糊涂了。入秋雨应比夏少,也有反多的,北京方言把二者都说成“秋傻子”,堪可证明“虎(糊)”关系。上海、苏州、丹阳等地同词中却是“虎”、“火”谐音来指热。温州、柳州等地又是“虎”、“伏”谐音关系,言立秋后又是老伏天。

        第四种,深层结构中有隐蔽的语素。

        马架:1小窝棚。2用来背东西的三角形木架。按,表层结构是:马的架子。深层另是动宾结构:码(成)架子、码(成)棚子。

        皮猴儿:风帽连着衣领的皮大衣。棉猴儿:风帽连着衣领的棉大衣。按,“猴”都谐音“后指风帽不戴时搭在后面。全称是:(衣领)后(连)(风帽)的皮/棉(大衣)。

        驴打滚:1高利贷的一种。放债时规定,到期不还,利息加陪,利上加利,越滚越多,如驴翻身打滚,所以叫驴打滚。2一种食品,用黄米面加糖制成,蒸熟后,滚上黄豆面。

        猫狗猪等都打滚,为何偏以驴比喻?深层结构是:(利息)屡打滚。那种食品以滚上绿豆面为佳,绿豆泻火,由“绿”谐音。黄豆面是代替品。滚上芝麻的,便谐音叫“马打滚”。理据:打绿(豆面)滚过;打(芝)麻滚过。北京方言也叫“豆面儿糕”,就是平实的名字。

        鸭舌帽:帽顶的前部和月牙形帽檐扣在一起的帽子。按,“压”的谐音,(前部)压在(帽)舌上的帽。福州话,牧:看病。按,不带入声尾的“摸”的谐音,“摸(脉)”的省说。

        第五种,深层结构中有粘连的虚假语素。

        银川,蒙古大夫:戏称不大会治病或治病粗鲁的医生。按,不是蒙古族而如此说,即是戏称。“蒙”是蒙昧义,指不大会治病;又谐音“猛”,指粗鲁。“古”是粘连成趣的。

        北京,人五人六:神气十足。按,“五”是“物”的谐音。自以为是个人物的神气。由虚假的“人五”再陪衬上虚假的“人六”。

        银川,花姐姐:二十八星瓢虫。按,“姐”由“介”谐音,指它的介壳。再虚陪一个“姐”字。

        柳州,九八行:旧时的经纪行。而雷州指经营土产买卖的商行。厦门指经纪人。理据都是“纠”或“勾”,指勾通买卖。由虚假的“九”再加一道机关“八”,便是虚义陪从,有如“偏义复词”。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老村所著长篇小说《骚土》第274页:“那天夜里,黑女大(按,黑女之父)手持搅料棍将那贼二臭八八八九九九一顿数落。”八八八,是用棍打的响声作记音。本当言“巴巴巴”,特意要搭配虚义的“九九九”,而变换字的写法,成为“八八八”。又,第326页:“心里就想着妈死的时候,八八八九九九地叮嘱他。”此例中“八(巴)”指说话的声音,也虚陪了“九”,是同一语言现象。“九八佬”“九八人”:商业场中的经纪人。情况相同。

        柳州,拍水窦章:白开水。徐州,周武郑王:1规矩;庄重。2堂堂正正;理直气壮。武汉,郝邬安常:黑糊糊的。都是从“白水”“周正黑乌”谐音而粘连成《百家姓》的一句话。

        第六种,是仿词,借助别的词才可以理解理据及深层结构。

        福州话,一号:隐语,指小便。二号:隐语,指大便。按,“一,,是福州话有音无字的前缀“口”的谐音,用于形容词前,加强感情。而“一”则是“味”的谐音,该词典:“味:脏,儿语:衣裳味味、手味了。”“号”是叹词“呵”的谐音。而“号”另是“屙”的谐音。“二”是有音无字的前缀“0”的谐音,作用相同。如此,“呵味”(啊,脏!)倒序而谐音成“一号”;或者,“口屙”也谐音成“一号”。都从“一”是小数,指小便。“0屙”谐音成“二号”,便仿说而指大便。否则,词义实在匪夷所

        香港,鸭:男妓。按,是“鸡、妓”谐音的仿词。又,凤:婉指妓女。也说凤姐。一楼一凤:指一屋一妓的卖淫现象。“凤”喻妓女。按,“凤”之言只是仿词,不是事理性比喻。饮食业把鸡翅、鸡爪誉说成凤翅、凤爪,受此影响,变“鸡”为“凤”,与“鸭”之称相似。明代叫“粉头”,即“凤”的谐音隐曲,香港话承此。又,小学鸡:小学的学生。“鸡、基”谐音,小学是基础。而,中学鸡:中学的学生。便是仿词。

        柳州,牛克思=牛客(师):吹牛大王。按,牛客(师)是“(吹)牛客”与“(吹)牛师”的糅和为一。仿“马克思”而把“牛客(师)变成“牛克思”。

        《汉语大词典》:六国贩骆驼:到处揽生意。比喻喜欢多事。《红楼梦》第四六回:“这个娼妇专管是个‘六国贩骆驼’的,听了这话,他有个不奉承的!”按,是仿西安话,六国贩马:形容不诚实。西安古属于秦国,善养良马。六国是从秦国贩卖良马,说成秦国从六国贩卖,就是不真实的。

        第七种,为发音方便而把相邻又同音,并不同义的语素省略去一个。

        《汉语大词典》:“单身汉:未婚或丧偶的男子。亦指未带家眷一人独居者。”但是,“汉”指男人。而“单身:没有家属或不跟家属在一起生活。”两相对比,则“单身汉”的字面意思只能是单身的男人。它与“单身女人/单身工人/农民/老人/教师/客人”等等一样,都无从表示未婚或丧偶。“单身汉”却能表示这个意思,这正是趣难词“无中生有”的奇特。

        原来,“汉”字中同时谐音双兼着“旱”字。在民间性隐语中,用“旱”“涝”各表示男人没有性事或性事频繁。明代戏剧《玉环记》第24出《梨花儿》:“我是个风流提领,惯要游山玩景。只因没了夫人,……夜来叫苦连天,恨不得临时掘井。……有一小姐,十分标致,欲要娶之。”所谓“游山”实际即“爬奶头山”的说法。“玩景”即谐音“井”,指女阴。“玩井”与“掘井”都指性交。而“临时掘井”即“临渴掘井”。“渴”犹如“旱”,指性饥饿。反映抗越卫国战争的著名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就有“旱”“涝”的特殊说法。“他诡秘地一笑,骂道:‘奶奶的!夫妻两地,远隔五千里,一年就那么一个月的假,旱就旱死,涝就涝死了!’三位排长笑得前仰后合。”

        福州话,洋油猴=油猴:没有玻璃罩的小煤油灯。按,福州话,猴:小的。如说猴帽、猴店。碎:较小的陶罐。碎囝:小的量酒、酱油、醋等的器具。则“猴”是“垢、硣”两层意思同音谐音而兼并为一个字。垢,指没有玻璃罩而脏。对比有玻璃罩的不脏。“硣”指小。

        福州,听唱曲:迷信的人站到路边听过路人说话,以听到第一句话为谶语,判断吉凶。按,“听、程”同音异调。程,指路程,被同化而兼并在“听”字中了。“唱、上”同音异调。“曲、过”音近。“听(路程)上过(的)人的话r的理据。

        广州,水积:水锈、水垢。按,应是说“水迹积”。“迹”合并于同音的“积”。

        福州,寒士:不知世事的书呆子。按,字面意思是贫士。本词典:“含歞;糊涂不懂事,傻呵呵的样子。”理据当是“含歇士”。“含”字兼并了“歇”字。再把“含”谐音为“寒”。

        第八种,深层结构是一个复句。

        驴年马月: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说)。按,民俗以十二生肖指称年代,而生肖中无驴,因而指不能实现。不用生肖说月份,“马”谐音“吗”,口语中是“什吗”的省说。“吗月”即何月、不可能有的那个时间。一问一答的“什吗年月?没有的年月。”

        福州话,千一:谑称男女之间交朋友。按,是“一千;一百”的省说。“千、寻”同音异调;“百、仈”同音同调,仈之义是认识。如此,“一寻;一仈”:一个找寻;一个认识了的交朋友。

        西安,蛇腹子:蜥蜴。按,趣说它是蛇胎生的儿子,对比蛇蛋孵化的才是蛇。只有三个字,却用神话的异想天开的思维编制谜语,既荒诞而含有真实。它的真实意思是:壁虎“舍弃”尾巴;再“滋生”一个新尾巴。即它是“折(或:舍);复滋”的谐音。

        北京,抓住李二的胡子:谐音“抓住理儿;得呼、指”。呼、指,即指点、评说。

        第九种,深层结构的字序有颠倒。

        合龙:修筑堤坜或桥梁等从两边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按,实际是说:拢合。成龙配套:配搭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按,实际是说:拢成配套。一条龙:1比喻一个较长的行列。2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紧密联系或配合。按,实际是说:拢成一条。

        龙卷风: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大的旋风,形状像一个大漏斗。按,实际是说:卷成窿洞的风。

        羊角风:癫痫的统称。按,“风厥样”的谐音又倒序。头眩、昏迷、痉挛等症状,中医以“厥”统称。另名“羊痫风”,是“风痫样”的谐音。

        二郎腿:坐时把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按,这种坐姿比较随便,两腿或上面的腿会晃荡。由“腿儿浪(荡)”谐音又变序作“二郎腿”。西安话更趣说成“二郎担山”,是“浪而弹闪”的谐音。

        第十种,词的多义是不同的理据和深层结构。

        龙骨:1鸟类的胸骨,善于飞翔的鸟类这块骨头形成较高的突起。3船只、飞机、建筑物等的像脊椎骨和肋骨那样的支撑和承重结构。按,1时谐音“隆”,指突起。古代把高鼻子叫“龙准”,把眉骨突起叫“龙颜”,便是如此谐音,古今相承。3时谐音“拢”,言合拢的主干结构。

        顶牛儿比喻争执不下或互相冲突。按,羊、鹿以角相顶更要多见,更典型,为何不以比喻?实是“顶拗”的谐音复说。顶牛儿2:骨牌的玩法,轮流出牌,点数相同的一头互相衔接。也叫接龙。按,是谐音复说“顶纽”。“纽”犹言“扣”,即扣合。“接龙”中仍谐音“拢”。

        福州,二五:指人狡猾、耍赖。按,“二”由“鈮”谐音:黏性。“五”由“仵”同音同调谐音,义为狡猾。南京,二五: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按,二X五=十。谐音“实”,指不开窍等情。

        第十一种,译音词也有了深层结构。

        香港,踢死兔:晚间穿用的无尾礼服。英语tuxedo音译词。

        音译词无理据可言,一般说来用字还要避免自成另一义的歧解,而“踢死兔”恰是相反,特意成此趣名。谐音造词方法也渗透到谐音词中了。这类词又:迷你裙、伊妹儿、可口可乐等。

        以上这些词语大多数来自方言俗语,有的还具有系列性。由于真实理据及深层结构隐蔽,语言界缺乏研究,所以往往被误释成比喻。

        (原载《陇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补说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易中天《西北风,东南雨——方言雨与文化》。其中有《外语与方言》一篇,说到“阿飞”:

        “洋泾浜如此这般一普及,有些词就变成了上海话,不再是英语了。比如阿飞则从英语fly来。美国人把二十年代后出现的城市不良青年叫做苍蝇(fly),而fly本意和常用意义是‘飞’。吴语喜用‘阿’字,如阿哥阿姐,阿公阿婆,阿猫阿狗阿木林,就连那些印度锡克族警员都被称作‘红头阿三’(英国人招呼警员常以Isay开头,这些人又都头缠红布),则fly当然也就是‘阿飞’了。”

        但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牵强附会而哗众取宠。Fly,按音,只能与汉语的“副类”之类的音对应,而不能与“飞”之类对应。Fly中又没有“阿”之音。所谓“红头阿三”,在当时并没有“阿飞”的另一称名,他们也并不是“不良青年”。

        方言趣难词误人又悟人各地民情风俗、方物特产多有特点,让人品味叹奇。方言的谐音趣难词也有同样情况而更有智趣。或表里不一,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要说此,却有意说成彼。要你先信彼而误,更要你悟出未言的确此。词语如谜语,如捉迷藏,有智趣的欣赏性。笔者继《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三辑拙文《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再以此文论证。

        普通的油炸蚕豆,方言或叫兰花豆、莲花豆,多种方言词典都信误而不知趣。“兰花干子”“兰花手”两词类似。这倒是“大水吹了龙王庙”,“多年的接生婆,倒把娃娃的牛牛当脐带子割了”。反映了方言词研究的疏忽失误。本文就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地方分卷对这三组词的解说作调查,辨析误释,欣赏趣难。对词典编纂者恕不系名。

        《贵阳方言词典》:“兰花(胡)豆:一种蚕豆做的小吃,将蚕豆上部划开成四瓣,炸后形若兰花,故名。”

        《杭州方言词典》:“兰花豆儿:蚕豆浸泡后沥干,宽的一端用刀切开,放入油锅中炸,会裂成四片,状如兰花,故名。”

        《上海方言词典》:“兰花豆:一种经过加工的蚕豆。在蚕豆尾部剪一刀,油炸时蚕豆裂成数瓣,形似兰花。”

        《宁波方言词典》:“兰花(矮)豆:用带壳蚕豆加工而成,尾部剪一刀,油炸后开裂成四瓣,像兰花的形状,故名。”

        《苏州方言词典》:“兰花豆:用半干的豆瓣用刀劈开油炸制成,状如兰花。”

        以上解说相近,是第一种。或说先将豆划成四瓣,即划四刀,炸后可形如兰花。或说只划一刀,炸成数瓣,如兰花。或不言划几刀,但炸后裂成四片,状如兰花。或说仅把豆体劈成两半。大同小异。

        先划几刀可不究。即令一刀不划,炸后也有开裂,但不是互不相连的几片。也会有完全分离成或大小几片的。水浸沥干,是为了豆体均匀地变软。用刀划,是为了油炸时划裂处变长变深,油汁均匀渗入,豆体大为酥软。用刀划,不是为了炸成某种花样,更不可能炸成兰花之状。兰花共三瓣,花瓣窄长,顶部略尖,基部开裂间距极大。油炸大豆裂成数片,或开裂而仍相连,都是什么花也不像;专像兰花,从何说起。

        《南昌方言词典》:“兰花豆:食品,油炸后,裂开的样子有点像兰花。”

        这又是一种说法,打了折扣,仅仅是“有点像兰花”

        《温州方言词典》:“兰花豆:将蚕豆经水发后切口和油汆而制成的一种食品。因豆皮开裂卷起,豆瓣呈米黄色,如兰花。”

        这又是第三种说法,因豆皮开裂卷起像兰花之状,而不因豆体裂成四瓣或数瓣。因豆瓣米黄色,似兰花之色。但豆皮卷起实难像兰花。而兰花却是黄绿色,并非米黄色。

        《济南方言词典》:“兰花豆:油炸蚕豆,炸前要有切口以使炸后开裂。”

        所加的花边或仅是连续的弧线。而于都此食品的“麻花”状,也自是条形而扭曲。如此看来,所谓“兰花根”,实是谐音指称:如一根多股拧合成的缆绳。一种词典对“兰花”误释,另一种词典避释。两种词典对“根”都避释。而趣名正是要人先误解成“兰花的根”,再觉其误而慢慢琢磨正解呢。

        《上海方言词典》:“兰花节头:兰花指,拇指和中指相对卷曲,其馀三个手指翘起的姿势,戏曲中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兰花指”条所释全同。

        《杭州方言词典》:“大拇指和中指相对曲成圆形,其馀三指自然翘起的姿势。”

        三种辞书也避言为什么用“兰花”称名,显然又不是兰花的形状。同样是从“揽”谐音的,指大指和中指弯曲而相揽合。上海话此词中的“节头”实际谐音大指与中指“接头”。“花”指开,即其馀三指伸开。“花销开销”同义,“花”即与“开”同指。这个称名要对比的是:不是五指全曲的握成拳头,也不是五指全伸。词的内部形式实际是“揽.花.手指”。

        由以上四组词可以看出,汉语方言许多趣难词是用一种特殊的造词方法创造的,可以称为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即用谐音的方法有意把理据真实用字隐蔽,用谐音的方法代以虚假用字,形成难解甚或误解。而谐音又是暗含着的获正解的钥匙,有如智趣的谜语,有艺术欣赏性。这是带有汉语民族文化特点的。

        复旦大学许宝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对词语的方言地点及系属举示详备,现把“兰花豆”系列词的语系及地方举补如下。

        兰花豆:1中原官话。山东菏泽。河南长垣、开封、太康、许昌、鲁山。2西南官话。武汉。贵州毕节、赫章。3徽语。安徽歙县。4吴语。上海。浙江苍南金乡。福建浦城。5湘语。长沙。6土语。湖南临武。

        兰花豆儿:1冀鲁官话。天津。昌黎。济南。2中原官话。洛阳。3晋语。张家口。4兰银官话。兰州。5江淮官话。湖北红安。

        兰花豆子:江淮官话。扬州。

        兰花胡豆:西南官话。遵义。

        兰花豆板:吴语。杭州。

        兰花瓣呃:江淮官话。江苏东台。

        其它“兰花手”、“莲花豆”词的地点也比本文所及的稍多,此不引及。该词典这些条目都是以如兰花或莲花状解释而全误。“兰花手”条对湘语湖南湘乡方言,引萧继宗《湘乡方言.身体》:“以拇指及中指执物,余指斜伸如展翅之状,若怒放之兰,谓之兰花手。常用以讥浮薄不谨者之手指。”后一语值得辨析。兰花清雅高洁,在中国文化中从来都是比喻君子品德的。湘乡话却相反的用“兰花手”讥讽浮薄不谨者的手指,正是因为它的实际理据是“烂花”。

        这一系列词语流行的范围如此广泛,原因正在于它的趣难奇巧。“言之有文,其行必远。”而方言词典却一律泯没了这种艺术性,值得深思。

        可再举一组词例。

        《柳州方言词典》:“白眼饭:白饭,没有菜也不加糖、盐等。‘白眼’来自‘白眉烂眼’。”

        释义显然是要说明:把“白眉烂眼”词缩合成“白眼”,而组成了“白眼饭”。这却有两不妥。首先,“白眉烂眼”也是个隐实示虚的趣难词,谐音隐蔽的真实词形是“百糜烂眼”,形容眼病使眼边极度糜烂的血红色,而不是说“白眉”。其次,这种饭与任何饭中都无“眼”,更何来“白眼”。不仅释犹未释,而且越释越糊涂了。实际上,“眼”是同音异调“颜”的谐音趣假。白颜,指纯是米或面的白色,没有菜肴的绿色,肉的红色。又,“眼”也可是“脸”的谐音。饭也无所谓脸。脸,又说为面,白面犹白相而指白色。后种情况时,经过三重曲折。

        《苏州方言词典》:“阳春面:光面:没有任何菜肴作浇头的面。”《上海方言词典》同。

        这种面是一年四季都吃的,为什么偏要和“阳春”扯在一起呢。词典避难而不及。实际上是“纯样面”谐音成趣的:只有面一样。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光棍儿面:没有菜码的拌面条。”字面要歧解为“光、棍、面”:只有棍形的面条。对比没有菜和汤。

        同词典:“寡妇面:无菜无肉的汤面。即阳春面。”

        “寡妇”是“寡副”的谐音成趣,指没有菜肉副食。寡妇面与光棍面,二者又珠联璧对,出人意料,趣智双兼。

        油炸大豆、兰花豆腐干、白皮面,都是平常的大众食品。正因为大众性,在食用和买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那些系列性的趣巧名称,是群众的智慧创造。今时不少商品动辄以“帝王”、“总统”、“老板”、“超霸”、“豪华”等称名或作广告宣传语,直露而庸俗;或仿外语,不伦不类,没有文化品味,大都昙花一现。方言词中的物名词往往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蕴含,凝聚了古代商业文化的有益经验,也是值得研究的。上述这一批词,众多辞书对其中的谐音趣难都未能识破,甚或误释,充分说明方言词汇研究的薄弱之处。

        (原载《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五辑,2010年5月)


  (https://www.xbiqugex.cc/book_24009/104187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