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经济心理学 > 第七节 作为效应——越有作为,就越后悔

第七节 作为效应——越有作为,就越后悔


一夜之间暴富,从普通人摇身变为有钱人,这是现在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遇。但是,对大多数股民来说,这却成了刺痛他们的讯号。在股票买进与卖出之间,他们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懊悔,感叹与唾手可得的财富失之交臂。而那些迟迟未介入股市的围观者,由于错过了大牛市而后悔不已。

        在经济活动中,后悔是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激荡的股市,则成为这种心理的“集中营”。

        198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长期合作伙伴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进行了一项关于后悔心理研究的经典实验。

        有两位股民,其中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股票换成了A公司,结果,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该股民发现如果当初不换股票继续持有,他就能赚得1200元;而另一位股民刚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股票,虽然曾打算把A公司股票换成B公司的,但最后还是没有付诸实践。同样,这位股民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他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在这个试验中,虽然两位股民的具体经过不同,但两个人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损失了想象中的1200元,同样陷入了自责与后悔中。通过这个实验,卡尼曼和其同伴想了解两位股民中哪个更后悔。于是,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调查。最后的结果显示,在当时的测试中,有92%的受试者认为前者更后悔。对于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进行了推测,认为人们想象前者没有换股继续持有,比想象后者换了股更容易。

        根据这一有关后悔心理研究的实验,卡尼曼在1986年提出了“作为效应”来描述这一现象,并且运用标准理论进行解释。该标准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不作为”是一种常态行为,而“作为”则是一种反常态行为。因此,想象继续维持“不作为”的状态就比较容易,而一旦有所“作为”并由此引发不好的结果,人的心理就会激起更加强烈的后悔情绪。

        按照卡尼曼的心理研究,我们对作为效应进行了简单概括,就是“越有作为,就越后悔”。

        这在如今热闹非凡的房地产行业更是可见一斑。在房价不断攀升的时期,很多人总是观望房价走势,迟迟不肯出手买房,结果由于需求实在太大,好房子不但被人买走,而且房价还在不断上涨,于是心里就后悔自己没有早买,现在没好房可买了;而一些人刚刚买了上百万价钱的房子,由于国家政策调控,结果,没过多久,同样的房子价钱下降了很多,后悔自己不再等等,买早了吃亏了……

        这一出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无非是作为效应在搞怪,让人的心理感到“越有作为,就越后悔”。同理,运用作为效应也能更好地解释当今社会“不敢去做好事”的怪现象。

        一位老年人在大街上摔倒了,怎么也爬不起来,按理说,看到的人应主动把老人扶起来。然而,很多过往行人都不肯上前搀扶,最多只是远远的旁观。因为在这时候,大家想到的是“怕被人诬陷”。

        上述案例中所反映的,就是因惧怕某种后果而不敢采取行动的作为效应——这种心理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同样普遍存在这种心理,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国内处于“原始市场”阶段,绝大多数的个体户都能发财,但大多数的国企职工都不敢丢掉“铁饭碗”下海经商,错失了发财的机遇,过后回想起来,往往后悔不迭。可见,消极的“不作为”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处世之道,而且在将来同样会导致后悔。为此,我们应该打破自我设限、畏首畏尾的作为效应,审时度势并作好风险预防,抓住机遇并有所作为。


  (https://www.xbiqugex.cc/book_25862/114810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