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民间春秋 > 第百四十回 耿兰远嫁再返北

第百四十回 耿兰远嫁再返北


(耿兰远嫁五年后,举家北上重归来;为爱永留北方地,从此再未踏故土。)

        耿老爹的次女耿兰生性聪明善良,而又非常倔强要强。经过三年的忘我刻苦努力之后,她终于学有所成,站在了“耿家小学堂”一年级启蒙教育的讲台上,成为一名深受小学童们喜欢的女先生。尽管对三哥李尚武的思念与日俱增,但坚强的耿兰丝毫不让思念之苦影响到自己的教学事业。她非常喜欢教故乡的小娃儿们读书写字,也特别珍惜站在讲台上的分分秒秒,只是在每天晚上的闲暇时刻,总愿意在油灯下一副又一副地绣着永远也绣不完的花鞋垫,把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一针一线地绣入在一副又一副的花鞋垫里。

        四年之后的腊月初,耿老爹的义子李尚武还赶着那头棕色大骡,拉着一车江南特产和丰厚的聘礼再次来到“三六九镇”。虽说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但这头通人性的大骡子无疑还认识这条千里迢迢的北上之路呢!这一路上几乎不用李尚武费心驾驭,它就昼夜兼程往前赶来,并且准确地将骡车停靠在了当年停车的地方!

        在看望义父全家及亲朋好友的同时,已经长成堂堂男子汉的李尚武正式代表自己的爹娘向义父母提出,希望能与耿兰接为秦晋之好。耿老爹不顾这个宝贝老疙瘩女儿难舍的泪水,毅然说服妻子郭氏,决定送耿兰远嫁江南小镇去。这期间,夫妻俩为耿兰准备了两倍于聘礼的嫁妆,嘱咐了所有想到应该嘱咐的话。正月初三,耿老爹将岳父全家和左邻右舍聚集在一起,大家伙儿怀着既欢喜,又遗憾的复杂心情吃了一顿丰盛的喜饭。正月初六吉祥日,这一对有情人就以夫妻的身份,在亲人们的声声祝福中,一起往江南小镇去了。

        在这四年多里,耿直在“耿家小学堂”的教书生涯中与本镇上一个特别聪明勤奋的女娃儿王巧妞儿互生情愫。王巧妞儿与耿兰同年,也是“耿家小学堂”的第一批大龄女学生。当耿兰站在了“耿家小学堂”一年级启蒙教育的讲台上以后,好学的王巧妞儿还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四年级继续学习,成为“三六九镇”上除了耿家女儿们之外的又一名才女。当耿老爹决定了送耿兰远嫁江南小镇的时候,耿正就聘用已经读完四年级的王巧妞儿接替耿兰,为一年级的小学童们授课。从此之后,王巧妞儿也成为“耿家小学堂”的一名同样受小学童们喜欢的女先生。

        一年多之后,耿直与王巧妞儿成婚,成为“耿家小学堂”的第一对夫妻教书先生。

        耿兰随李尚武远嫁江南小镇后,夫妻琴瑟和谐,孝敬公婆,尊兄敬姐,妯娌亲近,一家人和和睦睦,过得非常幸福美满,只是偶尔思念家乡父母兄姐,忍不住偷偷掉一些眼泪。每当此时,尚武总是温柔体贴地百般劝慰,同时深情许诺过两年就回家探亲,云云。想想自己终于可以与倾心相爱的人长相厮守,耿兰也就只好将对自家亲人们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了。

        一年之后,耿兰诞下一个可爱的男娃儿,尚武为爱子取名李远,家人都喊他远儿。耿兰深知,尚武所以为儿子取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从内心深处表达对于爱妻远离父母亲人的无尽歉意!

        两年之后,李长善病体不支,儿女们求医无果,这个大善人终于故去了。临终之前,看着已经会叫“爷爷”并且满地欢跑的小孙子远儿,李长善拉着老疙瘩尚武的手,对二儿媳耿兰说:“贤媳啊,难为你了!”

        耿兰眼含热泪说:“爹,您别这样说,媳妇一点儿也不难,媳妇幸福着呢!”

        李长善感激地看看心爱的儿媳,对尚武说:“武儿啊,爹去了之后,你还是和媳妇带着远儿回到她的故乡去吧!我儿的命,本来就是你义父给的,你理应去好好地为义父尽孝道啊!你娘的年纪还不大呢,她身体也好,有你的哥哥和姐姐他们两家人照顾就行了!”

        此刻,尚武和耿兰夫妇俩除了哭泣,无法回答父亲的嘱咐。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年近花甲的李妻竟然由于过度思念亡夫,茶饭不思日渐衰弱下去了。儿女们虽然苦心劝慰但终不见任何效果,最后尽自苦闷成疾,也不幸在李长善故去仅仅半年之后,就撒手随夫西去了。临终之前,老人家再次提醒尚武不要忘记亡父的临终嘱咐,一定要带上远儿跟随耿兰北上,好让贤惠的儿媳可以与亲生父母长相照应,尚武也好为义父尽再生之孝道。

        适时,耿兰已经再次身怀六甲。安葬了慈善的老人之后,尚武和哥哥嫂子忙着秋收、秋打和秋晒、秋储,耿兰则一边帮着兄嫂照顾看护一双儿女和带自家年幼的远儿,一边安心养胎。半年之后,耿兰又顺利诞下一个漂亮的女儿,尚武为爱女取名李思,家人都喊她思儿。耿兰的心里自然明白,尚武为爱女取这个名字应该是具有双重含义的,其中既表达了对爱妻苦苦思念千里迢迢之外骨肉亲人的深深歉意,更多的也许是有待将来全家北上之后,自己对于江南故乡和手足兄姐的深切思念,以及自己从此以后不可能常为已故爹娘上坟扫墓的无尽遗憾了。

        坐在一边为思儿喂奶的耿兰,看到嫂子用尚武当年带回来的凿镰刀,熟练地从一个个留种用的大土豆上挖下来一块儿又一块儿一寸大小,三角形状的种块儿放在大笸箩里,然后滚上一层草木灰,再将它们轻轻地挪进大竹筐里。四个大竹筐都装满了,尚武和哥哥各挑两筐,高高兴兴地到坡地上种去了。嫂子就把挖剩下那些没有芽眼儿了的土豆块儿洗干净了,或红烧,或切得细细的做成醋溜土豆丝。耿兰从嫂子做的这些土豆菜中,真就吃出了从小熟悉不过的味道!

        土豆种下去三个多月后,原先碧绿的叶子开始慢慢黄,说明生长在地下的土豆已经成熟了。于是,尚武和哥哥高高兴兴地把一大窝一大窝的土豆刨出来用大箩筐装了,赶着家里的那两头大骡子一趟又一趟地驮了回来。耿兰惊喜地现,这些土豆和老家“三六九镇”上的土豆竟然长得一模一样!

        家里储存得足够多了,兄弟俩就将多余的土豆或送人或推销出去。每当送人或推销时,他们都会如数家珍一般地告诉对方怎么种植、怎么食用……

        姐姐尚英一家人也很喜欢吃土豆,于是,姐夫就在自家的坡地上也种了好几亩。姐夫越来越会种这种来自北方的作物了,他家土豆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一日晚饭后姐姐一家人过来闲聊,耿兰听到姐夫跟大舅哥和小舅子在一旁商量,准备合伙开一个粉坊,专门制作纯土豆粉条呢!

        赶那年的年底之前,他们合伙开的粉坊果然开展了!虽然说是初学制作,但按照耿老爹那本小册子上写得制作程序和方法,他们试做得第一批粉条居然象模象样的!以后,他们就在每年的农闲时节,利用自家种的土豆制作一些。一开始制作时,成品只作为自家人食用。以后做得多了,也会挑到镇上销售一些。当地的人们对这种质地白净而又非常精道好吃的稀罕吃食很是喜欢,总是供不应求。

        为已故娘亲守孝年满三年后,李尚武决定举家北上去了。尚武打心眼儿里认为,爹娘的临终嘱托很对,自己是应该把家安在“三六九镇”上的。这样一来,不但能让爱妻耿兰在免去思念亲人之苦的同时,还可以继续去圆她的那个培养故乡小学童之梦,而且自己也能有机会在义父的身边好好儿地尽尽孝道。再则,尚武也很希望自己也能够为岳父家的“耿家小学堂”尽一份力量。尚武相信,义父传授给自己的文化知识,已经完全可以胜任教授小学童了。更何况,在教授小学童的同时,自己还可以再不断地继续深造呢!

        那一年秋末,李尚武带着耿兰和一双儿女去爹娘的坟上隆重祭扫之后,手足兄姐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离别饭。然后,乘着江南雨水稀少的季节,兄姐两家人共同乘坐一挂大骡车,一起将弟弟一家送至鄱阳湖边,双方挥泪告别不做细述。

        载着李尚武和耿兰一家四口的大骡车途径武昌镇时,正好是一个晴朗初冬日的半下午时分。西斜的暖阳照在武昌镇的大街小巷上,一派闲静祥和的惬意景象。大骡车来到白家宽敞的大门口了,李尚武带着耿兰和一双儿女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情进白家看望乔氏母女。耿兰当面谢过娘娘亲自为她精心刺绣的“五色甜菊”绣品。五年多之前,“五色甜菊”作为耿兰弥足珍贵的嫁妆随她远赴江南小镇的李家;而如今,这件绣品又要随同李尚武一家人北上回到“三六九镇”去了!

        乔氏仍然还是象以前那样生活,不过身体尚好。小青已经是四个娃儿的母亲了,两双儿女都很好,但耿兰和尚武那天只见到了三个娃儿。大儿子小东伢已经成了爹的得力助手,父子俩那天正好赶了大骡车过江去汉阳镇上卖土豆去了。小青告诉尚武和耿兰,东伢子一共种了三十多亩菜地。由于土豆不但好种植好管理,而且产量高、好储存,又能卖得好价钱,加之还可以一年两头种,不耽误夏秋季节种植其它一些当地的蔬菜,所以东伢子每年都将一半的菜地轮换着用来种土豆!

        耿兰将嫂子酿的米酒和大姑子新打的月饼给乔氏母女留了一些,说“娘娘,姐姐,俺俩是准备在‘耿家小学堂’教书的。学堂里不会有太长的休假期。这往返一趟,实在是太遥远了。以后,只怕是不太可能再回来的了。这次来,俺很遗憾没有见到姐夫和小东伢!”

        乔氏母女俩自然不免感慨落泪唏嘘一番。尚武则对爱妻说:“你不用遗憾的,这个姐夫和咱家的那个姐夫几乎就好像是一个人一样呢,就连说话举止也很像。你也很像咱姐,让娘娘和姐姐转告就是了!”

        乔氏也说:“这兰丫头和当年的英丫头实在是太像了,几乎就没有不像的地方!”

        小青真诚地挽留,说:“你们多住几天再走吧,小东伢和他爹大概明儿个傍晚就回来了!”

        耿兰抱歉地说:“不麻烦娘娘和姐姐了,俺现在是归家心切啊!”

        大家又说了一些话。看看天色已经不早了,尚武对乔氏母女说:“我这拖家带口的,过了江还得早点安置他娘儿几个入住客栈呢。咱们就此告别吧!”

        乔氏母女送出门来,请带话向耿兰的爹娘、兄嫂、姐姐姐夫和二哥问好,云云。

        次年的正月十六,“耿家小学堂”新学年的钟声庄严而洪亮地敲响了,不同年级的男女学童们高高兴兴地重返学堂。

        从这一天开始,耿兰和李尚武同时成为“耿家小学堂”的第二对夫妻教书先生。

        后来,李尚武再也没有回去过生他养他的那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二哥耿直一家另建宅院住出去之后,耿兰和尚武带着儿女们一直和爹娘一起住在耿家的老宅院里。夫妻俩人教书之余,格外细心地照料着两位老人,倒也使大哥、二哥和姐姐省了不少心。当“耿家小学堂”放假期间,尚武就帮着岳父精心地伺弄那些稻田。望着眼前绿油油,亦或黄澄澄的稻田,他仿佛回到了故乡……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喜欢本章,请加入书架书签!也请您投推荐票、投评价票、+关注、做评论,多谢多谢!您的支持,将是我继续努力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https://www.xbiqugex.cc/book_35629/150399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