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之商贸大亨 > 第143章 舅舅生病 二

第143章 舅舅生病 二


很快,陈福久就被同仁医院的护士接到病房,安顿好了之后,主治医生马上就过来询问病历情况,把南口市医院的拍片拿走,护士开始进行常规检查。

        张明宇观察病房的环境,只有两张床,暖气、热水、卫生间一应俱全,而且,现在病房还只有舅舅一个人住着。张明宇心道,这个王一刀院长安排得挺好的,挺够意思的。

        看看医院各方面条件相当不错,张明宇还不住感叹,同仁医院真不愧是南江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医院。

        张明宇知道,要说同仁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由德籍医师埃里希宝隆(ErichPaulun)在海城创建一所医院,定名海城同仁医院。同仁二字寓意“同行仁德”的意思。起初开设病床约20张,每天门诊额约数十人。

        1907年宝隆开设德文医学堂,命名为“海城德文医学堂”,1908年更名为“海城同仁德文医学堂”。学堂学制为8年,包括德文科3年、医预科2年、医正科(亦称医后期)3年。医正科教员参加同仁医院的临床工作,医正科学生上课和实习均在同仁医院内,后更名为“同仁医学院”。

        经过了一战、二战以及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决定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教育部批复“同仁医学院迁往南江省江城的武口与江城大学医学院合并,改称“华南同仁医学院”。包括附属同仁医院均划归华南卫生部领导。

        1953年5月新院正式施工,1955年5月竣工。5月15日,在同仁医院大厅举行开幕典礼,院名为“华南同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同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改名为“江城医学院”,同仁医院相应改名为“江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后随着江城医学院更名为同仁医科大学,同仁医院更名为同仁医科大学同仁医院。

        经过几十年的沧海桑田变幻,2000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文,同仁医科大学与华南工业大学、江城城建学院等学校联合组建华南科技大学,医院更名为“华南科技大学同仁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云霞趁舅舅不注意,把姨妈陈秀莲、明花和张明宇拉到医院过道,轻声细语告诉说,

        “姨妈,表姐,表哥,我爸被南口市人民医院检查说是胃癌,也不知道啥原因,南口医院要求切除大部分胃,我又不敢跟我爸直说,结果他老人家一听说要开刀,就硬是要回江城市。”

        “云霞,这可咋办啊?”陈秀莲一听说是癌症,顿时人整个像垮掉了一样,不敢大声哭泣,只是默默啜泣着。

        明花不住做手势要求母亲噤声,生怕舅舅听到。

        张明宇对表妹云霞说道,

        “云霞表妹,你爸爸的事,也是我们几个做外甥的事,你尽管放心,我已经跟医院的领导打招呼了,用最先进的手术,最好的医生,至于舅舅医院的医药费,你们姊妹就不用操心了,我负责解决,无论如何,只要是能挽救生命,我都要尽力而为。”

        “是啊,云霞,莫担心药费的事,通知你的哥哥、姐姐和妹妹了吗?这个事还是要他们过来哟。”

        明花提醒云霞,舅母去世,舅舅得这个病是大事,表弟表妹得知道这个事。

        陈秀莲被明花和明宇扶着进到病房,坐到舅舅床前,听到陈福久微弱的声音说着,

        “姐,我这么个小病,还劳动外甥们大过年的都来了,真是不好意思,哥哥身体好吧?”

        “小弟啊!姐姐跟你说了多次,不能暴饮暴食,不能饱一餐,饥一顿的,你看看,这不就病了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陈秀莲强忍悲痛,跟她的弟弟聊着。

        “舅舅,您老安心养病,不要有心里负担,您这不是什么大病,”张明宇安慰舅舅。

        “是吗?明宇,多亏你了,安排得这么好,我在南口医院,住的可是五个床位的大病房,上厕所还要到病房外面,一点也不方便,现在好了,”

        “舅舅,明宇跟这个医院的头头脑脑熟的很,您老就放宽心,在医院有什么难处,明宇出面就可以解决了。”

        大哥明胜说道。

        望着舅舅脸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两眼无力地闭着,张明宇的二姐和小妹明灿不忍直视,扭头跑到病房外面。

        很快,张明宇和大姐明花、大哥明胜,也噙着泪水走出来。

        几个人凑到医院消化内科的休息间,开始述说起舅舅陈福久在他们小时候对他们关怀备至的种种好。

        “小时候,咱家穷,母亲一生下我们,养了不过一岁多,就被舅舅抱着带到姥爷姥姥家,由于舅舅那是还没有结婚,他把我们照顾得很好,”大姐明花说道。

        “我记得,我在舅舅家养到快读小学时,才回咱家,在舅舅家,舅舅对我可以说是百依百顺,他简直把我当他的儿子在养,跟村里孩子扯皮打架,都是舅舅去给我护犊子,”大哥明胜也充满深情地说。

        “是啊,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到姥姥家,最喜欢跟舅舅撒娇了,那时候,舅舅手里的糖果从没有断过,为了就是要逗我开心,不让我哭鼻子。”张明宇的二姐明菊说道。

        原来,母亲姊妹三个,母亲是老大,小姨嫁了个军人,后来在七十年代初随军转业到了京城,安排在京城的石化公司上班,舅舅是最小的,约莫比张明宇的大姐大十二三岁。

        那时候,母亲嫁到张家,接连不断隔两年生一个孩子,家里十分困难,而舅舅家就只有姥姥姥爷和舅舅,家里没有什么负担,而且,舅舅家所在村庄的黄土店,跟张明宇老家的张家湾仅仅三里路,都属于原川水的木兰公社,所以张明宇家的接济上,舅舅义不容辞承担起很多。

        当时,舅舅隔两年就到张家抱着孩子,回家养着,直到舅舅结婚,生了张明宇的表弟,张家姊妹间的轮换才结束。

        由于表弟陈青山只比张明宇小半岁,所以,张明宇没有轮换的机会。

        即使没有这种被舅舅亲手呵护的机会,但张明宇也清楚记得,舅舅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也照顾有加。

        十几年前,张明宇在离木兰镇不远的长岭镇川水区第三中学读高中时,舅舅多次挑着大米,给张明宇送伙食,多次拿着腊鱼腊肉,送给张明宇当菜吃。

        张明宇记得有一天,舅舅挑着大米到三中的路上,突然天降大雨,舅舅为了不让大米淋湿,脱下衣服,把大米捂得紧紧的,结果,舅舅因为淋雨伤寒,回到家卧床不起十几天,身体消瘦了不少。

        张明宇在三中读书的几年,舅舅陈福久就送了大米几年,开始是独自挑着担子送了一年多,后来有交通车舅舅就轻松多了,只是挑着大米从长岭镇上走到学校。

        姊妹几个聊着聊着,大姐和二姐就禁不住抽泣着,他们商量着,无论怎样,舅舅要再做一个全面检查,如果确诊后,再请最好的专家给舅舅做手术。


  (https://www.xbiqugex.cc/book_13969/90060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