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光熹帝国 > 第九章 科举高中

第九章 科举高中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光熹三年八月,来自幽州的两份奏疏让朝廷头痛起来。

        奏疏出自两个人,幽州牧刘虞和幽州将军公孙瓒。

        和郭嘉担心的一样,两个人的矛盾已经很深了。

        说起来,二人结仇倒不是因为私怨,而是二人的政见不和,具体来讲就是对待匈奴鲜卑等异族人的看法上。

        刘虞对匈奴鲜卑等族主张怀柔政策,安抚为主。在幽州深受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爱戴。

        公孙瓒则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待异族推行铁血政策,多次不顾刘虞的反对,率兵攻打鲜卑匈奴等部落,有几次甚至是刘虞刚刚在这个部落嘘寒问暖的慰问完,后面公孙瓒就带兵前来屠族,大人小孩一个都不放过。其麾下的白马义从作战凶狠,来去如风,致使异族人见到白马就相顾变色,望风而逃。

        两个人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互不相让,最终积怨日深,若是原本历史上二人此时早就打了起来。只是刘辩继位后多次劝说二人和睦,故此才延缓了二人矛盾爆发的时间。此次只是把官司打到了朝廷之上。

        看着两个人的奏章各执一词,刘辩真的犯了难。

        从心理上来讲,刘辩算是和公孙瓒一样的武斗性格,不过身处帝位,处理事务自然不可能片面。一味的怀柔很可能养出白眼狼,可自持以武力威逼也并不是发展之道。连续的战争还可能拖垮国力,祸延百姓。

        治国之道虽好的方法自然是刚柔并济,恩威并施。可这一点固执的刘虞和公孙瓒并不明白,双方各执己见,争吵不休。

        刘辩想到郭嘉在茶楼里的话,二人矛盾日深,稍有不慎便会被人有机可乘。刘辩想不出破解之法,只好问计于朝堂之上,其实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好方法,倒是袁隗献策说应该将刘虞公孙瓒二人调开一个,便可解决他二人的矛盾。

        方法倒是很不错,刘辩也想过这事。可是出于对袁隗小心提防的心理,刘辩怀疑袁隗有什么阴谋便没有同意。况且公孙一族乃是幽州大族,公孙瓒在幽州一带根深蒂固,乃是地头蛇,朝廷不可能将他调走。而刘虞身为汉室皇亲,刘辩需要他坐镇幽州,保证幽州忠于朝廷的向心力。

        调开谁也不合适,最后刘辩只好和稀泥,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亲自写信给他们,劝他们说现在是国难当头,应该精诚团结,共对国难,不可因个人恩怨而影响国事。又举了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希望他们俩能明白,改善关系。

        卢植也有写信劝慰自己这个弟子,让他与刘虞和睦共处。

        然而以后发生的事让刘辩后悔没有早早将二人调开。他低估了刘虞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忽略了公孙瓒的野心。

        信送去了幽州,具体是否能安抚刘虞和公孙瓒二人以后才能看出来。及到八月十三,洛阳的科举考试开始了。三百六十七名士人参加了这场考试,朝廷会择优录取其中的一百名为进士,在朝廷或地方出任官职。同时在这一百名进士当中又会取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由天子亲赐酒宴,并于南宫苍龙门亲扶上马,绕城游街三日,以显荣耀。

        虽说此次科举只是草创,并没有历史上那些科举考试那么正规完善,连会试殿试都不分,基本上就是在太学院的一间院子里考完,然后封名、誊写、评卷。七日后放榜。

        饶是如此,科举考试仍然开了朝廷直接选才之先河,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小细节,如天子赐宴,跨马游街等都极大刺激了这时候读书人的虚荣心,让那些对科举还在观望的士人也开始跃跃欲试起来。

        很多人,包括那些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对七日后的考试结果翘首以待,虽然没有经过乡试、会试等考试的层层筛选,这次科举有可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可是毕竟是国家第一次举办这种盛世,刘辩还是希望能在这次考试中选拔出一些人才,让科举制度有一个好的开始。

        至少,那个鬼才郭嘉还是值得期待的。

        七日后放榜,结果让刘辩意外。本想着以郭嘉的能力能够独占鳌头,取得状元之位,想不到郭嘉只是屈居探花,状元竟然是司马朗。

        司马朗是什么人刘辩当然知道。不过他更了解的还是司马朗的弟弟,那个名驰三国,能与诸葛孔明相对抗的一代奸雄司马懿。

        司马氏乃是河内大族,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现在在朝中出任治书御史之职。董卓入洛阳之时,司马防见洛阳局势混乱,便命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想不到董卓很快就被刘辩摆平了,不过司马防还是将家人送回了家乡,只不过长子司马朗却留了下来。

        此时司马朗刚刚及冠,司马防将他留到洛阳,是想在朝廷上为他谋得出路,正好赶上朝廷实行科举,司马朗一下子就独占鳌头。

        说实话,因为没有他弟弟司马懿那么有名,刘辩一开始对司马朗能夺得状元多少抱有怀疑。不过想到这次科举主考官卢植的正直和蔡邕对学问的谨慎,应该不会对司马朗徇私。

        不过刘辩将司马朗和郭嘉的考卷调出来查看,却发现问题还是出现在卢植和蔡邕的身上。

        此次科举考试的内容既不是经义也不是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就是策论,一共十道策论题,涵盖朝堂地方的管理,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卢植和蔡邕都是标准的儒家士大夫,司马防的策论也是依据儒家思想而言,相比较郭嘉的墨家思想自然更令卢植等人看重。

        这无关公平,科举制度刘辩做的再完善,也是人来评卷。尤其是像策论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评分的高下难免会掺杂着考官个人的喜恶。所以郭嘉屈居了司马朗之下并不是说郭嘉的才学不如他,盖因他的策论思想不对考官的口味。

        不过好在卢植和蔡邕都是当世大儒,看出郭嘉亦非常人,虽然文章不对他们的喜好,可也没有使他落第,只是让他屈于探花之位。

        刘辩在错愕一下后也没有太在意,郭嘉考出什么名次对他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郭嘉已经进入朝堂在他的掌握之中。那个司马朗也不错,历史上久任地方官,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尤其是他那个近乎于妖的弟弟,绝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然而现在让刘辩注意的,却是此次科举身居榜眼的人——徐庶。

        这个名字出现在刘辩的眼中,比司马朗突然取得状元之位还令他愕然。这位大神怎么也来了,在刘辩的眼里徐庶的能力可不亚于卧龙凤雏的。

        突然想到了茶楼里和石广元坐在一起的那个灰衣文士,刘辩回来后一直都在猜测他的身份,难道那就是徐庶?

        派人徐庶所住的驿馆去找,结果返回来的消息更让人错愕,人没了。

        大汉帝国第一次科举考试,结果第二名的榜眼跑了,这对刘辩来讲无疑是一件打脸的事。想到了郭嘉有可能了解内情,便把他叫来濯龙园一问。

        来到濯龙园的郭嘉倒也没有什么拘束之感,也不提刘辩在避风塘乔装隐姓之事,洒脱的向刘辩深施一礼,道:“草民郭嘉拜见陛下。”

        刘辩也厚颜无耻的装作没有那事一样,轻抬郭嘉的手臂说:“奉孝不必多礼。”

        刘辩手指长桌前的椅子,道:“奉孝请坐。”

        郭嘉深吸了一口气。刘辩继位以来,濯龙园已经逐渐成为了大汉的政治中心,能在这里与天子坐而论道那是所有臣工和士大夫的荣耀,也只有天子所倚重的重臣和亲信才有这种待遇。刘辩让他坐在这里无疑在向他表明,你是朕的自己人。

        就算郭嘉是性情洒脱,看惯云淡风轻的人也难免心头一震。迟疑的不敢去坐,喃喃的说道:“陛下?”

        刘辩笑道:“那日避风塘茶楼一叙,朕深知奉孝身负经世之才。如今科举高中,奉孝入仕朝廷,朕以后正要多加倚仗,视为肱骨。”

        刘辩的话态度诚恳,发至内心的欢喜。郭嘉心中一热,朗声说道:“陛下不以臣愚笨,以国士待我,我亦必以国士侍君。”

        刘辩开心的大笑起来,拍了拍郭嘉的肩膀,道:“大汉江山,以后还要靠你我君臣携手并肩。”

        “臣必当万死不辞!“

        郭嘉落座,黄门送上来茶水,知道天子叫自己来必有事,他便开口问道:“陛下此次唤臣来有何吩咐?“

        刘辩答道:“此次找你是为了徐庶之事,你可知他为何高中榜眼而又悄然离开?”

        徐庶的事郭嘉也早有听说,关于为何如此做他也确实有所了解。此时也不隐瞒,将他所知所想告诉了刘辩:

        “徐庶原名乃徐福,字元直,和臣同是颍川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可对方的名声却早有耳闻。此人好侠义,善击剑,常以仁侠自居。专为同乡邻里打抱不平,荡恶锄奸。其友人因与当地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庶为友报仇,以白垩涂面,一剑刺死了那个恶霸。后被官兵追捕失手被擒,牢中多受严刑。为了不出卖朋友和连累老母,始终不肯吐露实情以及自己的真实身份。官府将他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让周围百姓来辨认他的身份,然百姓感其侠义,无一人指认。官府无可奈何,后经友人多方营救,徐庶才逃出牢笼。自此后徐庶弃剑求学,改名为徐庶,在颍川学院潜心读书。虽然同窗们厌恶他曾以武犯禁,然而他却毫无在意,仍就我行我素,孜孜不倦的研究学问。嘉入颍川学院求学时,徐庶已经求学于外地,嘉只是听说过他的事迹,却未曾谋面,不过听说他与同郡的石韬志趣相投,来往密切。此次徐庶高中科举而却又悄然隐去,应该是怕朝廷查出他真实身份,追究他前往杀人之事。”

        徐庶的这段公案刘辩也了解,只是开始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为徐庶为避追捕改名换姓为单福,徐庶的名字出现一时没有想到那里去。

        郭嘉的一番解释刘辩也能猜出了大概,此事必然是徐庶自觉才高,忍不住想要参加科举与其他士子较量一番。高中后又怕杀人之事东窗事发,便悄然离开。

        想透此事刘辩觉得很惋惜,徐庶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就这么偷偷溜走了,还有那个石韬石广元,也有经天纬地之才,此次科举连他的名字都没有看到,想来根本没有参加,应该是对朝廷开办科举有些意见。

        心里懊悔气急,本待想下诏赦免徐庶的罪行,在公开表扬他为友报仇的侠义精神,希望徐庶知道后能回心转意返回朝廷,谁知郭嘉劝住道:“陛下,徐庶以武犯禁乃是大忌,若是此事公开必然会招致朝中大臣的反对,徐庶想来也是考虑这层原因才悄然离开。陛下应该暗中查访将徐庶找回来,切不可如此的大张旗鼓。”

        刘辩一听有理,只好悻悻点头。

        此事暂时作罢,卢植上表询问榜眼失踪,是否应将其后名次递进。刘辩不同意,仍将榜眼之位为徐庶空了出来。并且派统调社的社员暗中四处查访。

        朝中中举的士子都一一封官,司马朗被封到了成皋县做县令,虎牢关就隶属于成皋县,这里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将司马朗放到这里刘辩才安心。

        郭嘉被封为了尚书,留在刘辩身边随时为他出谋划策。

        其余的考中士子大都派到地方,不是大县的县丞,就是小县的县长。

        科举考试结束后,虽然有榜眼失踪的小小遗憾,可是总体来说还是皆大欢喜的场面。国家网络了不少人才,为今后的改革做好了基础。

        接下来的事情,刘辩把目光关注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https://www.xbiqugex.cc/book_23950/103944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