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之高衙内威武 > 第70章 精制火药

第70章 精制火药


请书友们第一时间收藏吧。

        紧接着是将其三种成分拌合,方法是在按比例混合放入木臼后,加入少许水或烧酒,将三种粉末拌合成湿泥的状态,并用木杵不断地进行搅拌,在此过程中要杜绝沙石等杂质的进入,以免在搅拌过程中生磕碰导致火灾;在混合物快干的时候,加水再捣,使混合物充分的均匀拌合,而后取出在阳光下晒干。

        其次,晒干之后的成品火药,还需要进行质量检查,通过选取一部分晒干的火药成品,放在纸上燃烧,如果迅燃尽而纸张完好的才是合格的制品;如果将样品放在手心燃烧,火药燃尽而手心不觉得热。反之,如果在纸上留下了黑星白点,或手心有烧灼感,则仍不合格,需要返工再碾,直到合格为止。

        除此之外,高墨涵还深知清代火药技术略有改进之处,主要是清代人制作火药增加了精制火药这一个工序,即在将制成的火药饼槌碎后,先用圆眼筛筛过后分出粗细粒,再将颗粒放入圆筒中反复滚动,把变圆滑的颗粒拿出装好备用。

        先进的方法不是没有,而是掌握在16、17世纪之后西欧人手中。

        法国在16、17世纪是配制火药工艺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已经尝试使用以水车为动力的机械配制火药。配制火药时,先开动水车,以水车的动力传动捣磨机,将捣磨机下方的火药碾碎。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更是牛逼的不行。英国人甚至还采用了蒸汽机、水压式机械、机械造粒缸、蒸汽加热器、石墨制成的磨光机等一批先进的机械生产火药。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取纯度高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对火药混合物进行粉碎和拌合,用水压式机械将制成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均匀的火药块;接着使用机械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再将火药粒放置到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将室内温度提高到4o-6o度,使火药粒干燥;最后用石墨制成的磨光机将药粒表面磨光除去火药粒上的气孔,降低火药的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存期。

        对于英国人的这些新式制作设备,高墨涵暂时只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不过法国人使用的以水车为动力的机械配制火药的方法,高墨涵有信心在若干年后研制出来。

        说干就得干,光空想没有用。

        高墨涵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手下那一批忠实能干的工匠和术士们,在桃花谷将真正的近代火药给研制出来。

        高墨涵的想法是自己亲手将制作火药的基本原理和工序方法初步呈现出来,接下来由自己手下工匠和术士们进行不断进行技术细节打磨,达到规模化制作火药的生产能力。

        高墨涵信任这些大宋最顶尖的工匠和术士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因为他们是这个民族最勤劳最坚韧最不知疲倦的一群人。高墨涵凭借自己领先千年的眼光,加上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能将即将笼罩这个民族和国家上的不详厄运驱逐,再现华夏民族的荣光。

        为了制作火药,高墨涵先要制作一个舂米机。这个舂米机高墨涵打算制作出很原始的那种,至于复杂、高效率的舂药机留待桃花谷的工匠们去琢磨,高墨涵目前只是展示工序的目的,可以不用那么复杂。

        原始的舂米机在现代,很多人也许想象不出来,在博物馆见过的人也不多,但是原理大家还都是应该知道的:就是捣蒜的原理,捣药的原理,还有就是有些生产辣椒的地区,捣辣椒面的石臼。不过,高墨涵要制作的是木头的,因为制作的这个器物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粉碎火药的原料:硝、硫磺、木炭,都需要粉碎,粉碎后混合的才会充分,生反应的时间才会迅,反应后的气体膨胀度才会巨大,也就是杀伤力才会大。

        高墨涵带着戴逵等三个木匠,找到了一段合适的木料:刚好可以环抱的一截干木,看木料的质地还是比较坚硬的,戴逵说是松木,就是他了。

        吩咐戴逵他们,把木料锯开,较粗的一头留膝盖高,然后安排一个木匠在上面打臼槽,剩下的半人高的一截就制作杵,这个就安排另一个木匠制作。

        高墨涵亲自带着戴逵制作一套关键的器物:滑轮组。不管是捣药的药杵还是捣蒜的蒜槌,都是比较小巧的,至少拿起来不用费多大的力气,但是这个半人高的杵,要拿起来就很费力气了,所以,必须解决这个费力的问题,就是使用滑轮组,当然,最好是使用金属来制作这个滑轮,不过这不是缺少相应的技术嘛?用木头制作,虽然强度不如金属,但是在这里还是可以使用的。

        先找到合适的木料:还是找到了松木,这种木料比较多,有好几根,选了一个粗细合适的,让戴逵锯下来两截,然后就是打孔和制作轮槽,用作轴的材料费了一番思量,最后还是选择了用木料,毕竟,这个工作中滑轮的转不大,拳头粗的木棍完全可以承担起来半人高的木头杵的重量,只是有可能磨损的比较快,这个问题以后再解决:直接用金属制作全套的滑轮组,将来这种滑轮组会在很多场合使用到,现在是积累经验的时候。

        用木头制作支架,固定臼槽,安装滑轮组,因为有高墨涵在居中指挥,这一套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一切都是有条不紊。

        要准备配料了,高墨涵才现缺少一样重要的工具:秤、或者说是天平。

        古代秦代度量衡制度中规定:1石=4钧,1钧=3o斤,1斤=16两。但是大宋朝的人更熟悉的是用斗作为称量单位。

        既然没有标准的秤,高墨涵干脆就自己动手制作,杆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称量工具,没有标准,高墨涵现在也不需要什么标准,只要可以比较准确的称量出需要的比例就可以。

        (本章完)


  (https://www.xbiqugex.cc/book_72598/252167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