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正统1442 > 第二十七章 巡视九边

第二十七章 巡视九边


  “陛下,徐大人来了。”王振小心翼翼的说道。

  朱祁镇说道:“请他来吧。”

  王振答应一声,一个身穿红色官服的老臣,沿着长长的二十四桥走了过来,大雪降在湖中,也降在桥上,唯有桥中间一道是被清理过的,而桥梁两侧都已经堆砌起巴掌厚的积雪,即便是清扫过的地方,也落下一层层薄雪。

  来的人,就是杨溥推荐的兵部尚书徐晞。

  在今年年初,兵部尚书柴车的身子骨再也坚持不下去了,病死任上。朱祁镇厚葬之余,朝廷上为了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开始彼此争夺。

  但是朱祁镇却沉默不语,不管下面报上来是谁,朱祁镇统统不答应。

  以至于兵部尚书空悬了半年。邝埜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暂代兵部尚书。所有人都以为这个位置就是邝埜的时候,只有杨溥知道,这个位置朱祁镇为徐晞留着。

  朱祁镇之前对徐晞与邝埜两人并没有特别的倾向,为什么而今如此肯定徐晞,而否定邝埜,乃是徐晞做了一件让朱祁镇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朱祁镇随口说让徐晞巡视九边防务。只是朱祁镇没有想到,徐晞完成这一件事情,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从鸭绿江畔。一路走到了嘉峪关为止,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对各地进行一个非常详细的考察。

  要知道后世统计明长城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也就是一万两千多里。徐晞白日骑马而行,晚上对灯写奏疏。一封封的发给朝廷。

  朱祁镇刚刚开始还不在意,但是后来,却不得不承认,人要是认真起来,是非常可怕的。

  徐晞这两年写的奏疏合起来有十几万字,编在一起,就是一本完整的《大明边镇考》。

  朱祁镇甚至让锦衣卫考证了徐晞奏疏之中的一些细节,不得不承认,徐晞没有虚言。这让朱祁镇对徐晞更加看重。

  所以,宁可等徐晞从甘肃回来当兵部尚书。

  而朱祁镇对徐晞这个兵部尚书也有不一样的期待。

  徐晞走进暖亭之后,看了一眼朱祁镇,立即行礼说道:“臣兵部侍郎徐晞见过陛下。”

  而今的朱祁镇已经是长子朱见濬的父亲了。嘴上也长出了胡须,但是朱祁镇和历代皇帝一样没有刮胡子的习惯。所以,徐晞当今来京师的时候,朱祁镇见过一面,当时见面的时候,还没有这一道胡须。

  而今徐晞看上去,第一眼就能看见,朱祁镇唇上不短的胡须。再加上朱祁镇的气质本来就偏成熟。

  而今很少有大臣再以幼君来评价朱祁镇了。

  而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濬这个名字,却是朱祁镇细细思量过的。

  再加上朱元璋定下辈分,朱祁镇的考虑余地很少,他这个儿子一定要叫朱见×,而且第三个字,要有三点水。

  朱祁镇想来想去,就想到了濬字。因为朱祁镇觉得他到现在拿得出手最大的功绩,就是河北治水工程。

  浚字,有两音,做疏浚的浚时候,不就是指他在河北做的事情,而且长子很多时候是要做太子的,要人避讳。所以专门选了一个浚的别体字,也就是濬了。

  不过后来朱祁镇还有一个儿子也叫了朱见浚,这就不好区分了,不过这是后话......

  朱祁镇说道:“徐卿见老了。坐。”

  的确,徐晞也比当初老很多了。

  徐晞是永乐初年入仕的,而今已经六十有余了,这万里跋涉,虽然有地方官府接待,边军护送,但是对徐晞的身体,也是有很大的折磨。

  徐晞本来的头发,是黑发之中夹杂几根白发。如果细细梳理还能遮掩一下,让人看不见白发,但是此刻,却是白发完全超过黑发了。似乎最后一点白发在坚持最后的倔强而已。

  朱祁镇居然与徐晞相对而坐,中间只有一个人茶案而已。朱祁镇亲自端起茶壶,为徐晞倒了一杯茶,说道:“徐卿万里奔波,辛苦了。”

  徐晞与朱祁镇相对而坐的时候,已经觉的坐立不安了,此刻又见朱祁镇为自己斟茶,顿时跪倒在地面之上,说道:“臣万万不敢当。”

  朱祁镇说道:“徐卿何必如此,朕这杯茶,非是为你,而是敬你为了国家万里奔波,乃是为国家功臣,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而今徐卿却之,何异于子贡之赎人?”

  徐晞自然知道,子贡赎人的典故。

  鲁国的法律,在外国的人赎买鲁国人,回到鲁国之后,鲁国赏赐。但子贡不要,孔子听了叹息道:“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果然从此之后,鲁国人再也不赎国人了。

  话说道这份上了,徐晞自然双手颤颤巍巍的端起这一杯茶,随即一饮而尽。

  虽然仅仅是一口热茶而已,但是徐晞却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热了起来,却不知道是感受到朱祁镇的礼遇,还是这个亭子里面的温度确实很高。

  朱祁镇的拉拢人心的手法,的确有很大的长进。

  徐晞再次坐定,这个时候,他似乎也镇定下来了。、

  朱祁镇说道:“徐卿东至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东西万里,虽有奏疏不断,但是总比不上面谈,今日朕谁也不见,就要与徐卿详谈,说一说我大明九边。”

  徐晞说道:“陛下既然问了。臣岂敢不言。只是太宗皇帝所立之九边,陛下想从什么地方听起?”

  大明九边,乃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固原,宁夏,甘肃。所谓之九边是也。

  但是其中也有轻有重,随着时代的不同,其中侧重也是不同的。

  朱祁镇说道:“就从辽东说起来,凤凰卫如何?”

  凤凰卫自然是前文提过的,将金州卫迁徙到了凤凰城,并令施礼领之,名义上是维护朝鲜驿道,其实是填充鸭绿江以西地方,断绝朝鲜的野心。

  徐晞说道:“凤凰卫虽然是新建,但是生机勃勃,有百姓三四万之多,唯一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朝鲜百姓太多了一点,朝鲜方面很是不满。”

  朱祁镇淡淡一笑,说道:“我大明行事,何须区区小国满意与否。”

  朝鲜国主正是朝鲜历史上的明君,所谓的世宗大王时代,这位朝鲜王比起他们朝鲜王,虽然算得上雄才大略,但是也不过尔尔。

  之所以有这么多朝鲜百姓逃过鸭绿江。却是因为这位朝鲜王野心勃勃的计划。

  这位朝鲜王在朝鲜西北建立六镇,将本来是两属之地的门图江南岸给占领了,形成了而今的朝鲜版图。

  但是他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朝鲜西北人少,而东南人多。他就迁徙东南百姓屯田西北。

  以应对可能西北边患,不知道他的假想敌是女真,还是大明。

  不过,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比起大明对开荒的之策,朝鲜那边对百姓就严苛了不少。

  于是乎,安置在西北朝鲜百姓,都用脚投票,过来来当大明百姓。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有时候都靠同行烘托的,朱祁镇觉得大明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但是朝鲜底层百姓的生活,却是比大明百姓还要惨。

  凤凰卫的这一点事情,不过是千里边境的一点小插曲而已。

  徐晞此刻已经进入正题了,他并没有就奴儿干都司的事情多言,因为他并没有去,就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不过是泛泛而谈而已。

  徐晞要讲的最主要的乃是大明的长城。

  朱祁镇让左右呈上一张地图,徐晞就开始侃侃而谈了,说道:“辽东边墙,主要是在辽河以东,多以木墙,土墙,石墙为主。”

  “依托辽东山林,还有辽河抵挡兀良哈与女真的入侵,从正统以来,前总兵官巫凯,已经本任总兵官曹义都下了大功夫修建边墙。”

  “只是总体来说,也不能封闭整个辽河,兀良哈盘踞在辽河河套中。”

  朱祁镇细细看着,其实他这些已经读过一遍文章,而今再听不过是温故知新而已。朱祁镇一伸手,就立即有太监递上一根蘸了朱砂的毛笔,朱祁镇就在辽东河套的确,画了一圈。

  朱祁镇心中暗道:“兀良哈。”

  虽然上次杨洪震退兀良哈,不过未与之开战。

  这一片所谓的辽河套,就是辽河以北大量地界,与大宁相邻,朱祁镇朱笔微微一偏,就将大宁也划到一起。

  这个圈里面,就是兀良哈三卫的势力范围,辽西,漠南东部,辽北少许地带,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这就是辽东镇面对最主要的敌人。

  随即徐晞细细讲解,从辽东边墙,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谁修建的,是木制,还是石制,乃至是土墙。这其实乃是朱祁镇最大的感受。

  在朱祁镇印象之中,盘旋在群山之中的明长城,此刻并不存在,而是大明各部为了抵抗北方的敌人,各自因地制宜的修建出的长围,甚至不能说是长城。

  从材料上就能看得出来。

  根本没有统一的制定。

  而且这长城,也是断断续续的,有很多缺口。

  这也就说明了一个现实。

  乃就是大明前期其实在防御上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在兵力布置上,更倾向于攻势布置,也就是活,很多时候,就是修建几座城池,遏制要点,用来聚集兵马出击。

  而什么时候,开始纷纷修建城墙,乃至长城。

  就是永乐末,宣德年间。甚至正统年间修建的也不是太多的,原因很简单,乃是太皇太后的命令,罢一切不急之务。

  修建边墙之上,被文官认为这是不急之务,但是问题是朱祁镇翻阅奏折之后却发现,从正统元年,到而今。

  每一年都九边的将领向朝廷上书,想要修建长城,或者说在文书上换名字,但总体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足够让朱祁镇深思了。

  为什么几乎前线所有的总兵官,都在向朝廷要钱修建城池,建立烽火台,等等,一系列防御措施。

  这让朱祁镇心中一直有一幽灵一般的问题在盘旋,大明的军队,到底能不能打了,或者说,能不能打过瓦刺?

  朱祁镇有些出神,但‘;还在继续说了起来。蓟州镇也一略而过了,原因很简单,而今的蓟州镇并不是防御重心,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蓟州镇真正成为防御重心,却是辽东边患大作的时候了。

  徐晞重点说的,而朱祁镇重点听的就是宣大。

  宣府与大同。

  徐晞说道:“宣府与大同,乃是朝廷的左右大门,密不可分,臣请一并说之。九边之重,独重大同,大同乃是王保保根本之地,当初中山王就与王保保大战于大同,大同宣府一带的军镇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乃是国初初定,修建大同,宣府,等城垣,聚兵于重镇之中,迁徙山外八州百姓。燕山,太行以北,成为一片空地。”

  “一直到洪武末年,朝廷步步为营,占据漠南之地,建立开平,大宁,全宁卫。”

  朱祁镇听了也是叹息一声。

  虽然他这一系乃是因为太宗皇帝才能有而今的荣华富贵,但是有时候他不得不承认,太宗皇帝远远不如太祖皇帝。不要看太宗皇帝数次北伐,可谓撼动天下,但是却没有太祖皇帝的步步为营的。开平,大宁,还有朱祁镇几步不敢去想的全宁卫。

  几乎将漠南蒙古的地盘全部拿下,与漠北蒙古隔着瀚海对峙。

  太宗皇帝虽然与几次出人大漠,但是最终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战略局势。

  更不要说,大宁,全宁卫乃是太宗皇帝为靖难起兵,尽收漠南蒙古之兵,否则的话,当时对峙建文的时候,建文的六十万大军有来头,但是北军二十万大军从什么地方来的。

  如开平,大宁,全宁卫,等几座在漠南蒙古大城,全部是洪武年间修建的。

  只是有些话,却不是人臣可以说的。

  徐晞也是明白这一点,故而他立即跳过了。这一段尴尬事情,说起永乐年间的事情,说道:“永乐年间,与洪武年间修建方向并不同。”

  “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为了迁移百姓,镇守宣府,大同。多为军户,从此宣府大同百姓多有滋生。”

  “故而永乐年间多修小堡,数十里有一堡,可容纳大部分百姓托庇其中,只需守上一段时间,就可以等到大同,宣府兵马赶到了。”

  朱祁镇品味着这种种军事建筑背后的军事思想。

  在洪武年间,很长一段时间,大同,宣府都是纯粹的军事地带,乃至于漠南蒙古。所有的百姓都是军户。

  这也是为什么太宗皇帝靖难的时候,一口气将漠南蒙古十几万大军给撤了回来,开平,大宁,全宁等卫,一下子变成了空地。

  而在永乐年间,太宗皇帝为了北伐,这才迁徙百姓在宣大,开平屯驻。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支撑北伐。

  毕竟不管多少大军,粮食总是要人抗马驮的送上前线的。

  最好的办法不是让民夫远征,而是能就地征召民夫。

  所以宣大人口越多,太宗皇帝就能调集更多人力。

  开平在宣德年间,还射有口外总兵官,就是驻扎开平,总兵官就是阳武侯薛禄。只是在宣德年间裁撤了。

  所以而今徐晞所言仅仅是宣大而已。

  “宣德年间,多修长壕,长壕两侧,设有大小城堡,相距数十里一座,有烽火想连,并堵死山口,沿山设墩,军民共守之。不过,为了大队兵马出入,宣大之间很多大路,并没有封死,不过是令兵马驻守而已。”

  徐晞一边说,一边为朱祁镇指,关卡所在。

  看上去是群关并列,因山为城,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大明军队能打的基础上。

  


  (https://www.xbiqugex.cc/book_17342/6171048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