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正统1442 > 第二十六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第二十六章 一个时代的落幕


  太医的话,向来只能打折扣的听。

      太皇太后的身子骨熬过了冬天,但是开春之后,并没有见好,身子有一种每况愈下的感觉。

      特别是进入暮春时节,老人躺在床上,轻易不能动弹。这并非人多就行了。

      毕竟再多的侍女,也不敢多劳动太皇太后。

      朱祁镇此刻就住在太皇太后的隔壁,太皇太后的睡觉的时候,批阅奏折,也免了早朝,会见大臣的次数也少了不少次。

  杨士奇在年初已然告老回泰和老家。

      也就是半个月之内,召见过杨溥几次,禀报各方事情。

      总体来说,还是大旱。

      河北春旱又一次来袭。

      不过,在朱祁镇力主下,在河北动用一千多万两银子。于谦费劲数年之辛苦。修建了河北水利体系,还没有完工,但是总体来说,已经能发挥出很大的效果了。

      最少即便是春旱时期,各种河流,还有水井的作用下,相当一部分田地仅仅是减产,到不了绝收的地步。

      虽然照例免了赋税。但是朱祁镇心中也是很欢喜的。

      而在周忱的努力之下,正统十年春季的盐税,就超过了去年一年,达到了近两百万两。

      看盐税在今明两年时间之内,就能达到了朱祁镇的预期。再加上内承运库中,还有一千多万两的库存。

      至于其他事情,都谈不上大事了。

      甚至让朱祁镇有一种感觉,其实他什么也不做,大明朝廷还是会以自己的惯性运转。

      襄王也经过漫长的奔波来到的京师。

      朱祁镇一见襄王,心中也有几分神伤。

      襄王这位王叔,被朱祁镇一开始就视为政治对手。而襄王也很符合这个条件,从来是风度翩翩,气质出众。

      但是而今却有弱不胜衣之感,整个人风尘仆仆,何止瘦了一圈。满眼血丝,满目都是担心。

      朱祁镇见状,说道:“王叔,去看一下祖母吧。”

      襄王也顾不得失礼。带着几分跌跌撞撞的走进了太皇太后的房间。

      却见太皇太后躺在床上,甚至只有一条锦被。整个人都好像陷入棉花之中,比襄王来说,太皇太后更是瘦脱了形了。

      很多食物都吃不下去了。

      只能用些肉糜等流质食物了。即便朱祁镇要求御厨变着法子给太皇太后煲汤,但是太皇太后的食欲也一日弱过一日。

      胡氏已经偷偷哭过好几次了。

      不管你是何等英雄人物,在临时之前,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尊严可言的。

      太皇太后就是如此。

      襄王见状,强忍着不出声。但是眼泪却忍不住流了出来。朱祁镇是没有见过太皇太后年轻的时候。

      但是襄王见识过了。

      永乐年间,汉王权势大盛。太宗皇帝对于立储犹豫不绝。各种人事狗眼看人低,而父亲仁宗皇帝又是一个柔仁的性子,很多事情,都是太皇太后出面,甚至好几次闹到太宗皇帝面前。

      这也是太宗皇帝喜欢这个儿媳胜过喜欢儿子的原因,太皇太后这个爽利的性子,要比仁宗皇帝更像太宗皇帝。

      所以在襄王心目之中的母亲,从来是气场强大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母亲在,除却太宗皇帝没有人能压过她。

      从来没有见过母亲如此虚弱的样子。更是悲从中来。忍不出哭出声来。

      太皇太后似乎听见了什么,睁开了眼睛,用虚弱的声音说道:“是老三?”

      襄王跪在太皇太后的床前,一把抓住太皇太后的就好像是一根枯柴一般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说道:“孩儿在此。”

      太皇太后眼睛之中迸发出明亮的目光,说道:“好,好,好。”

      一时间太皇太后似乎失去了语言组织能力,只能说一个好字了。

  襄王絮絮叨叨说了很多事情,比如麓川的情况,方瑛如何善战,他儿子,他是如何统兵剿匪,大破孟养的。

      襄王的言语之中,充满了报喜不报忧的传统。

      如果单单听襄王所言,他似乎已经在南疆横行千里,扩地无数了。

      寻常时间,太皇太后的对这种程度的谎言,一眼就能看透,而今她却含笑看着自己的儿子,唯一还活在这个世界的儿子。

      仅仅是看着。

      或者说她已经做不了其他事情了。

      襄王整整在太皇太后的面前待了一天,太皇太后身边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襄王一手包办。虽然襄王从出生到现在,都是金枝玉叶,根本没有伺候过别人。对这种事情并不熟悉。但是依旧坚持做下去。

      只是到了傍晚时分,太皇太后忽然说道:“你走吧,回麓川吧。”

      襄王说道:“娘,我想再陪陪你,陛下也准了。”

      太皇太后说道:“陛下准不准,是陛下的事情,我准不准,是我的事情,藩王入京,向来都是规矩,从来没有母亲病重,可以回京侍疾的。你是藩王,乃是王叔,自当为天下做表率,又岂能如此?”

      襄王听了,说道:“娘。”

      太皇太后躺在床上,眼角两行清泪留了下来。

      做母亲岂有不爱儿子的,而且太皇太后也知道他身子骨,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正因为如此,太皇太后才一力让襄王立即走了。

      太皇太后所言也是对的。

      靖难之后,大明对藩王的限制越发严厉,不要说是母亲病了,即便是父皇驾崩了,在外的藩王,也不可能来奔丧。

      当然了,以太皇太后的政治威信,临终之际任性一次,也没有什么。

      但是太皇太后更是知道。人死万事休,但是活着的人就要受难了。

      太皇太后心中还担心襄王这一件事情。  

  虽然朱祁镇在太皇太后面前表现出毫无介怀的样子,但是太皇太后一个字都不信。

      因为他太明白皇帝这个生物是什么东西了。任何一个皇帝权谋狡诈都深入骨髓了,虽然朱祁镇现在还太稚嫩了,但却已经入了门。

      对这样一皇帝,太皇太后可以放心将江山托付,但是越是如此,她越担心皇帝对襄王出手,甚至不用出手,只需暗示一下就行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为皇帝做事。

      所以,襄王一定不能在京师,越远越好,将襄王安置在麓川,未必不是这个母亲对儿子保全之道。

      太皇太后说道:“还有一件事情,我要你发誓。”

      襄王说道:“娘你说。”

      “我要你发誓,回去之后,今生今世,永远不踏入大明一步,今后生在麓川,死就葬在麓川吧。”

      太皇太后言下之意,就是连她的丧事,也不用他来了。

      襄王一听,简直是如同晴天霹雳,语带哽咽说道:“娘,你就是这样厌恶儿子吗?”

      太皇太后闭上眼睛,说道:“你发不发誓。”

      襄王跪在地上,屈指向天,说道:“我朱瞻墡,...回到麓川之后,今生今世不再回......大明!”

      太皇太后即便是闭上眼睛,也忍不住泪水,一串串的从眼角滑向耳边。她心中暗道:“老三,别怪娘,你活着比什么都好。”

      太皇太后要襄王发这个誓言,并不是厌恶襄王,而是为了保护襄王。

      有这个誓言在,太皇太后去后,朱祁镇就没有理由召襄王入京了,但是如果不召襄王入京,在麓川杀死襄王的话,说不定会引起一场叛乱。

  不过日后皇帝召见襄王,真敢不接旨么,也是未知之数。

      太皇太后知道,这样的事情朱祁镇权衡利弊,是决计不会做的。这是太皇太后为了让襄王能在他死后活下,做得最后的努力。

      母亲即便是在临时之前,也是母亲。

  襄王怎能不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正统七年硬生生撑到正统十年,只因为自己出征,母亲放心不下。

      只是此刻的襄王却是伤心至极,跌跌撞撞的出了慈宁宫,忽然翻身跪下来,重重磕头,不知道磕了多少头,直到襄王额头见血,才被左右拉了下去。

      襄王还没有在京城安置下来,就匆匆出京。等他刚刚到了麓川的时候,就传来太皇太后的驾崩的消息。

      襄王当时就吐血。

      修养了一年才算捡了一条命来。

      从此襄王终身也没有主动回过大明离开麓川。

      太皇太后身边自然也有朱祁镇的眼线,几乎在襄王离开慈宁宫的时候,朱祁镇就已经知道了这事情本末了。

      朱祁镇自然懂太皇太后的意思,心中却更感到凄然,暗道:“祖母啊,在你心中,孙儿就是这么信不过么......可能你是对的,说不定朕真会杀了襄王,可能不仅襄王......走吧走的越远越好最好不要出现在朕的视线之内。”

      朱祁镇细细想了想,却不得不承认。太皇太后也许是对的。

      如果有一日,朱祁镇觉得杀了襄王的好处更多的话,朱祁镇并不觉得自己会下不去手。

      朱祁镇心中暗道:“孤家寡人,唯我独尊,上下百战,唯利是图,祖母,这是你教我的啊。”

      襄王走后,太皇太后的身子骨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忽然有一日,太皇太后忽然来了精神,说道:“想来御花园的花也开了,我想去看看。”

      朱祁镇见状,立即知道,太皇太后的回光反照,他立即让人准备木制四轮车。胡氏推着太皇太后走在御花园之中,也是满脸苍白,恐怕也是不久于人世。

      春夏之交,御花园之中,各种鲜花绽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这个四轮车是朱祁镇吩咐能工巧匠仿造古代四轮车打造出来的,虽然是木制车轮,但是却是藤椅,推起来并不沉重。

      太皇太后更是瘦了很多很多,胡善祥推起来应该毫不费力,可是却满头大汗。

  朱祁镇在旁边陪着,送太皇太后最后一程。

      太皇太后就好像一个小姑娘一般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好香,这春色满目总是看不足的。”

      朱祁镇说道:“娘娘喜欢,可以常来。”

      太皇太后说道:“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大抵大限到了,皇帝啊,说实话,你比你爹要强多了。”

      朱祁镇立即说道:“孙儿比不得父皇。”

      太皇太后冷笑一声,说道:“我自己的儿子,我不知道。你爹什么都好,就是太贪玩了。从来不肯踏踏实实的做一件事情,喜欢画画,喜欢斗蟋蟀,见了几个狐媚子就走不动路了,说起来的确是能文能武。要不是祖宗留下基业深厚,他是不是准备做宋徽宗啊。”

      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对子言父,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很失礼的举动。但是说话的偏偏是太皇太后。母亲数落儿子,不管当着谁的面,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说现在宣宗已经去了,即便宣宗还在,面对太皇太后这样说,他也待受着。

  不过说实话宣宗朱瞻基文可安天下,武可定乾坤,的确是有玩的资本,比起明朝任何一个皇帝都要优秀,比起自己更是要把自己甩出好几条街。

      太皇太后说道:“皇帝,我最看中你的是什么?知道吗?”

      朱祁镇说道:“祖母请讲。”

      太皇太后心中说道:“是你战战兢兢之心,你不知道你刚刚登基的时候,在我身边明明是怕得要死,却又刻意讨好的样子,实在是好笑之极。”

      “三杨乃是仁宗留下老臣,张辅也是两代侍奉我家,胡濙当初是太宗的私臣,那一个都是我大明忠良死节之臣。说不客气话,即便那一天你遭逢大难,他们都是会殉节之臣。真以为我和你父皇都是目盲之辈,会选一些心怀莫测的大臣,当托孤重臣的吗?”

  太皇太后看人,并没有看错。

      三杨一个病死任上,杨士奇前几天在泰和老家病故,杨溥听闻老友病故,深有体会昨日准备告老还乡,张辅已然七十老龄,胡濙也差不多。

  土木堡之变还有夺门之变,这两大政治事件善后中,胡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夺门之变的时候,胡濙已经八十了。

      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太皇太后想起朱祁镇登基以来,很多事情,总觉得可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毕竟太皇太后虽然厉害,但是毕竟不姓朱,而太宗靖难起兵以来,几十年的威信,并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

      朱祁镇虽然觉得京营之中最大的势力,乃是靖难勋贵集团,但是这个靖难勋贵集团,其实换一句话,就是天子羽翼。

      这个性质一直到大明灭亡都没有怎么变过。

      祖孙两人相对一笑,似乎正统以来,宫中所有的暗潮做了一个了结。

      太皇太后最后说道:“皇帝,你功课好,说一说,贫贱骄人的典故。”

      朱祁镇稍稍一回忆,想起了自己未亲政之前七年日日习文练武的无聊日子,苦笑说道:“这是史记·魏世家之中的典故。”他微微一顿,就背出一段道:“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屣然,柰何其同之哉!’”

  简单说就是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的嘴脸。

      朱祁镇几年学习,可是真下了苦功夫,对儒家学术,仅仅是通其大义而已,但是在史学上却是下了苦功夫,即便而今他也抽时间听翰林院讲课。

  武学方面至今没有成绩,不过普通三四人还是近不了身的。

      或许,古代的历史书与历史的事实有所出入,但是自从夫子削笔著春秋之后,历史本身就是政治学。

      特别是在资治通鉴之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所以,朱祁镇下功夫读史书,就是为了以资今之用。

      太皇太后说道:“‘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这一句话,说的太好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一点。你的文韬武略,我不担心,但是你骨子里有一股骄傲之意,是啊,纵然你改了祖宗成法,与内阁大学士坐而论道,但是这种骨子里面的骄傲,却一点也不少。”

      大明的礼法严苛,在很多时候都是让下面大臣跪奏,特别是很多严肃的场合之中,但是朱祁镇一改成制,不管大小臣工,在朱祁镇面前都有一个座位,当然了,也会因为官职不同,分为椅子,长木板凳,或者是墩子。

      但是这一点上,却足够朱祁镇收拢很多人心了。

      “祖母”朱祁镇想要反驳。他是有好多遁词的,毕竟对现在的朱祁镇来说,心中想一套,口中说一套,乃是家常便饭,游刃有余。

      但是面对生命到了终结的太皇太后,朱祁镇却一句谎话也说不从来。

      朱祁镇知道,太皇太后所说的对,这种骄傲,就是自己天生的傲气。

      太皇太后说道:“你是皇帝,天下臣民都是你的臣工,你有一点傲气,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一点,从来是我最担心的一点,有一句话,我给说了很多次,我再次对于说一遍: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是亡国之道。祖宗八十年之基业传到你这里不容易,我只要你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想一想列祖列宗,想一想我。从今日之后,江山社稷之重,只有你一个人担着了。好为之,好为之。”

  御花园一行后,太皇太后的身子骨一落千丈,陷入弥留之态。每日不分白天黑夜,清醒的时间少,昏迷的时间多,甚至即便是清醒的时候,也不能说完全清醒了,已经开始语无伦次了。

      多次叫襄王的小名。

      但是襄王已经在麓川了。

      太皇太后终究没有等到皇子的诞生。在六月十五日,驾崩了。

      比历史上足足延后了三年。

  胡善祥悲欲过度也随太皇太后去了。

  胡氏朱祁镇用皇后礼葬于金山,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祔帝谥,修陵寝,不祔庙。

      太皇太后驾崩,举国同悲,天下缟素。

      在永乐年间,在与汉王争位的时候,太皇太后就参与其中,在仁宗登基之后,更是参与进入几乎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如果说,仁宗皇帝乃是与民休息之政的提出者,那么太皇太后就是将这想法落实的人,从仁宗登基之后,到而今近二年,边疆虽然不能说没有烽火,但是海内并没有大战,百姓从永乐年间的奔波劳苦之中恢复过来。

      虽然朱祁镇有提出河北水利这样的大工程,但是于谦毕竟是能臣,在他的主持之下,不敢说百姓都没有承受营造之苦,最少很少人因为水利工程而家破人亡。

      即便朱祁镇也不得不承认。百姓得以安堵,多太皇太后之力。

      所以太皇太后不仅仅在官场,即便是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威信。

      朱祁镇不管是真伤心,还是为了继承太皇太后的政治威信,对太皇太后的丧事也只有大办。朱祁镇亲自扶灵,葬礼规格之大,直追宣宗的葬礼。

      而这一件丧事,更是成为正统十年最大的事情。

      办完这一件丧事之后。

      朱祁镇却避居太庙之中,不见任何人。

      宫中忧心忡忡,不得不请皇后去劝。

      太庙之中,乃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地方。

      朱祁镇坐在蒲团之上,面前的乃是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四位皇帝画像一字排开。

      朱祁镇坐在这里,就好像是在答辩一般,接受这些皇帝的质询。

      不,朱祁镇是在接受自己的质询。

      他对太皇太后的感情从来是很复杂的。

      最开始的政治假想敌,后来的心中靠山支柱。

      在做很多事情上面,朱祁镇都是可以大胆的去做,原因很简单,有太皇太后在。太皇太后是可以为他兜底的。

      就好像是小时候一样。

      太皇太后一去,朱祁镇心中先是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不管山岳说不说话,山岳在哪里,本身就是一股压力。

      不管太皇太后还政到什么程度,但是太皇太后只要活着,她一句话,就能引起重大的政治影响。

      朱祁镇做任何事情,不将太皇太后意见纳入考量之中,是不可能的。

      太皇太后走了,这股压力就不在了。

      这对朱祁镇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不,心中的依靠不在了。

      此刻,他真真正正的成为孤家寡人,之前有些心底的疑惑,是可以选择性的与太皇太后说说,但是而今,他又能与谁说啊?

      王振,杨溥,于谦,王直,曹鼐,张辅,胡濙?

      开玩笑。

      朱祁镇怎么可能与他们说心底话。

      他们都是朱祁镇的左膀右臂,肱骨之臣,但是也是朱祁镇的对手与敌人。

       不知道要走到何方,不知道敌人从哪里来,不知道朋友从哪里来。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未必不是好的,不管说王安石是奸臣也好,是名臣也罢,但是不得不承认,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很多事情,朱祁镇之前都没有想过,但是此刻却细细的剖析。

      如果让一个男人一瞬间长大,就是当他意思到,满目看过去,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全部是依靠自己的人。

      就好像是奉天殿的御座一般,看上去华丽非常,但是背后乃是九龙柱上面有龙形浮雕,是靠不得的,而两侧距离很远,根本不可能将双手放在扶手之上。

      必须坐得笔直才行。

      朱祁镇心中反思自己,一时间忘记了时间。

      忽然听见太庙的门一响,钱婉儿挎着一个篮子,挺着大肚子,走进了太庙之中。

      一进太庙,钱婉儿的呼吸都紧促起来。

      这里就好像是寻常人家的祠堂,一般都不许外人进入的,连钱婉儿也没有资格的,这也是下面的人不得不请皇后过来的原因。

      朱祁镇立即将钱婉儿搀扶过来,说道:“你怎么来了?”

      钱婉儿说道:“陛下,你在里面待了好几个时辰了。下面的人担心,就让我来叫。”

      朱祁镇看了看天色,说道:“让你担心了。”

      钱婉儿说道:“陛下身负天下之重,太皇太后去了,陛下即便是伤心,也不能这般,臣妾想来,太皇太后在天之灵,也不会让你这样的。”

      朱祁镇说道:“朕知道了。”

      虽然朱祁镇心中为太皇太后去世伤心的成分,是有的。但是极少。因为朱祁镇早就蜕变成一个政治人物了,他或许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伪装的,但是本质上,他解读太皇太后驾崩这一件事情,乃是从一个政治事件来解读。

      钱婉儿双手抓住朱祁镇的手,说道:“皇上,即便没有了太皇太后,你还有母后,还有我,还有孩儿。”

      “你即便是为了我们也要振作起来了。”

      朱祁镇看着钱婉儿,心中一阵触动。

      他看得出来,眼前这个女孩是担心着他。他本意上是在履行一个皇帝的义务,因为后宫和谐,才能让他花更多时间在朝政上。

      说起来,他琢磨杨溥心思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他想皇后的时间。

      但是这个女子,却这么容易满足。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我会振作起来。”朱祁镇扶着钱婉儿说道:“走吧,朕饿了,列祖列宗灵前吃东西,总是不大好的。”

      钱婉儿脸上一红,埋怨道:“这还不是你中午没有吃饭,我才带了一些点心进来。”

      朱祁镇说道:“好,好,好,是朕的疏忽。”

      就这样,朱祁镇扶着钱婉儿走出了太庙。

      下午的阳光从他们身前打了过来,模糊了他们的身形。

      墙壁上的画像,用莫名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背影,似乎有如神光一般。

      随着太皇太后的离开,永乐年间的风云人物,也跟着他们的故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朱祁镇却要踏着他们的余晖,继续的向前走下去。

      太皇太后的时代结束了,同样结束了,从洪熙年间到而今这一段,不敢说绝对和平,但是相对和平的时代。

      但是随着太皇太后的离开,草原上传来的战鼓之声,已经跃跃欲试了。

      已经持续二十年的和平,虽然还在继续下去,但是剩下的每一天和平的时间都弥足珍贵。

      一根已经绷紧的线,正在承受两边君主的合力施压,就等着崩断的一天了。

      朱祁镇的时代,就在夹杂在血光之中,一步步的来临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但是他只能慢慢的下去了。

      一场从辽东,宣大,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的战争,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https://www.xbiqugex.cc/book_17342/617293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