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文化创意案例教程 > 第二节 《士兵突击》——收视与口碑的双赢

第二节 《士兵突击》——收视与口碑的双赢


一、概述:《士兵突击》走红荧屏

        2006年年底,一部反映“农村娃当兵”的军旅题材励志剧在陕西西安的地面电视台首播,并未引起观众太大的反响。未曾想,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该剧接连创造了网络点播、数字互动电视点播和卫视播出频次的多项纪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剧中的演员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明星,剧中的台词成为网络上使用频率甚高的流行语,剧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成为主旋律宣传的典范,这部电视剧的名叫《士兵突击》。

        《士兵突击》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成都军区电视艺术中心、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云南电视台联合投资拍摄,由曾经执导过《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等多部热播剧的康洪雷担纲导演,并由“草根明星”王宝强出演男一号的30集军旅题材电视剧。全剧着重刻画了一个普通士兵成长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一个被父亲和伙伴打没了信心的农村娃子从一个技术最差、水平最低、最会“捅娄子”的“差兵”,成长为一名“最优秀士兵”的故事。全剧几乎没有重要的女性角色,更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讲述一批大男人的军旅生活的内容中,不涉及任何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全剧几乎没有一个大腕明星,男一号王宝强以及李晨、陈思成、袁朗等人都不具备绝对的收视号召力;同时,该剧在热播之前也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大规模炒作性宣传。正是这样一部貌似不具备任何看点的剧集,凭借其优良的制作水准,在浮躁、跟风、利益至上的电视剧创作大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2007年8月1日,北京卫视、四川卫视、河南卫视、河北卫视在“八·一建军节”当晚首轮播出了《士兵突击》,北京卫视首播当晚收视率高达3点,创下北京地区当年电视剧收视率之最。在首轮播出掀起收视热潮并广受好评之后,该剧在二轮、三轮播出中表现更为突出:全国35城市组中共有24个省级卫视在19:00至24:00时段播出了《士兵突击》;全国80城市组中,《士兵突击》在播出频道数中名列第一。在全国热播和一片好评声中,荣誉随之而至:《士兵突击》获得2007年“新浪电视剧排行榜”中“内地现代剧”和“网络人气剧”两项桂冠,并在东京电视剧大奖上获得“优秀海外电视剧奖”;导演康洪雷也凭借《士兵突击》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男主角王宝强更是依靠其在该剧中的突出表演,获得了无数奖项,登上了多家国内主流媒体期刊的封面,并以许三多的形象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的现场。

        以上内容足以让我们承认《士兵突击》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在电视剧制作营销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成功的电视剧作品本身并不新鲜,《还珠格格》、《大明宫词》、《汉武大帝》、《流星花园》等剧集都凭借其自身的特点赢得了市场的认同。但《士兵突击》的成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异于电视剧市场运作规律的特殊价值。这部没有大制作、没有俊男靓女、没有宫廷内乱、没有恶俗搞笑的“硬派男人戏”何以取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剧中的什么内容在打动观众,而它又是如何获得观众的欣赏和认同?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二、案例:《士兵突击》成功的元素

        (一)人物形象的创意

        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影片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所有导演在拍戏时候重点准备和强调的元素。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虽然情节叙事是贯穿全剧和吸引观众的手法,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作为一个电视剧导演,康洪雷剧作中的人物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立体的、饱满的,充满着“精神”和“灵魂”的人物形象甚至超越了剧情,成为一种经典的模型和范式。

        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皆和剧情结合紧密,没有模式化的给人物“扣帽子”,机械化的表现人物性格。全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真实的细节来树立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让观众看到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正如有些观众所评价此剧时说:“每个女性观众都能从中找到理想的异性”,由此可见其人物塑造的成功。

        那怎样才让剧作中的人物真实生动呢?这就是一个创作者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创意的体现。当导演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从文艺学、文学和美学中寻找灵感。在一些政治军事题材剧作和情景喜剧中,导演通常会以塑造“扁形人物”为主,在一些其他类型剧中,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剧作中,导演比较偏重于塑造“圆形人物”。

        关于“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这两个美学概念。

        “扁形人物,是用单线条平涂的方法勾勒出来的线性人物,仅占平面的二维空间;圆形人物,则占主体的三维空间,像个水晶球,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从理论上看,圆形人物比之扁形人物好像是略高一筹;而实际上,在具体的创作中,两者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各尽其妙。

        扁形人物的塑造可以突出和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即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行为、习惯方面异于常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剧作中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这类人物往往性格单一,思想倾向显著,即“好的好,坏的坏,优的优,劣的劣”,他们的表情、衣服、动作常常都是其特有的“招牌”,观众很容易理解和辨认。由于扁形人物有时会具有一些漫画式的喜剧色彩,所以常常用于情景喜剧中。

        而圆形人物在剧作中的艺术生命一般比扁形人物要丰富生动得多。“圆形”本身就暗示着全面的、立体的人物造型手段,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一般的扁形人物性格系统比较单薄,这种单调和符号化容易让人物成为席勒式的“传声筒”,人物也沦为导演的主观概念化的抽象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圆形人物更符合我们的审美,也更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圆形人物形象的性格复杂性打破了好与坏的界限,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从中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样说并不是一味的贬低“扁形人物”,两者只是类型的区别,而没有高下之分。在很多剧作中,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建构需要有重点有主次,一些“扁形人物”的塑造可以很好的衬托“圆形人物”和点缀情节。而且,“扁形人物”也可以有灵魂的深度,比如狄更斯笔下的一些人物形象。总之,选择“扁形人物”或“圆形人物”只是技巧上的需要而已。

        一般来说,在现实主义电视剧作中,导演偏重与塑造“圆形人物”,剧作中的圆形人物都有一个主性格,再配以多个性格侧面,建构起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主性格体现一种“典型性”,是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充分具体的“艺术概括”。导演从人群中把“典型性格”抽取出来,让我们一眼就把他归为“某类人”。这类人物一般是剧作中重点表现的对象,在剧作中有着多重含义和多重变化的人物,并且我们能通过故事情节看到人物性格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让人物变得真实可信,生动形象了。剧中有一些人物则是可以简单化的处理,这样主次分明,更能突出重点。

        在康洪雷导演的剧作《士兵突击》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采用了有些类似于戏剧化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结合。由于《士兵突击》本身改编自舞台剧,其中的演员也选自话剧演员,于是导演在“圆形人物”的前提下强化了其主性格,虽然人物形象从总体上看是多侧面的,但给观众留下最深的是人物有别于常人、个性化的主性格,非常易于辨认和记忆。这些人物形象多少有些标签化,容易成为一种流行的人物范式。不过,即使是有些戏剧化很强的人物形象,导演没有忽视对他们灵魂深度的刻画,没有忘记赋予他们主性格的强度,所以康洪雷导演剧作中的人物总是真实丰富又不乏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性。

        例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没有英俊的相貌、强健的体魄、出色的头脑,这个从小在山村长大的孩子,家里贫穷,再加上自己性格忠厚老实近乎呆滞,经常受到同村男孩子的欺负。他父亲许白顺作为一个要强的父亲,常常恨铁不成钢的对他非打即骂,叫他“龟儿子”。就是这样一个父亲眼里没出息的孩子,遇见史今班长而机缘巧合地进入新兵连。我们可以分析,许三多本质是善良诚实、天真质朴的,而成长历程使他有些软弱胆小、缺乏自信。这个时候一旦有提携他的人物出现,他就可以从中得到成长,性格也会随之变化。许三多当时还是一个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期的高中生,这个时候史今班长答应“要把他带成一个堂堂正正的兵”,对他来说是难得的契机。从山村到新兵连,生活环境的变化足以让许三多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姿态来面对生活,而他的坚强和坚持也是在部队的打磨下强化得来的,显得顺理成章。由于他骨子里的“听话”和“信赖”,许三多的执拗在三连五班开始表现出来。他相信了“艰巨在于漫长”,他不在意这里是“班长的坟墓,孬兵的天堂”,他只是执著地做好当兵的事情,甚至不顾其他战友的嘲笑自己修出一条路来。许三多的做法是符合他主性格特点的,正是他的这种踏实勤奋铸就了自己的“兵王”之路。

        而剧中的成才,则是一个和许三多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人。让我们把他们的成长轨迹做一个对比,便可以发现里面有符号化人物形象的设计意识。伍六一曾说过“我这两个老乡,一个精得像鬼,一个笨得像猪”,是对两个人物形象的精彩勾勒。许三多从小善良老实,看上去有点傻有点呆,也好欺负,成才则一看就精明圆滑,在下榕树村里时候就经常欺负“三呆子”;许三多在史今家访时候吞吞吐吐的想说实话说不出,被父亲连打代带骂的唤作“龟儿子”,而成才在史今家访时候背诵了大段的革命性文字,周围人夸“有出息”;许三多在新兵连表现最差,被分到了“班长的坟墓,孬兵的天堂”的三连五班,而成才由于出色的表现,进入了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的“钢七连”;许三多在草原三班修路站岗时候,成才已经提前摸到了狙击枪;许三多做事情想着是“有意义”,他活着是要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情,成才一进新兵连就开始消减了脑袋寻找“机会”,他懂得为了“目标”要怎样努力和放弃;许三多对每一个战友充满着感情,无论是三连五班,还是钢七连,他总是用心去体验去付出,而成才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惜背叛钢七连;许三多做事情时候想到的首先是别人,“进部队的第一个目标是不给班长拖后腿”,成才却一直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怎样找到机会实现目标;许三多很傻,“三呆子”、“许木木”是他的外号,高城也说“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成才一开始就是新兵连的标兵,他知道讨好连长、班长、班副,兜里有三种烟,最烂的那种是给战友们抽的;许三多对三连五班、钢七连情感深厚,最后居然一个人守着钢七连,雷打不动地跑步、唱歌,他是“眼泪能顶一个加强排”的人,而成才几乎没什么朋友,他离开钢七连的时候只有许三多一个人送他;许三多的333个腹部绕杠,为了信念而努力,赢得了战友的尊重和喜爱,成才总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在军事演习中不惜抛弃战友;许三多牢记连长说的“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在军事演习中坚持要背着伍六一回到终点,而成才则为了不失去晋级“老A”的机会而独自奔向终点;在老A的淘汰训练中,许三多总是为队友着想,成才则把战友当对手,看着他将要出队不肯劝阻。在这一系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给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编码,许三多是一个“善良老实、质朴淳厚、有信念肯坚持的认真的”人,而成才则是作为一个和许三多相对立出现的形象,“圆滑又有些狡猾,聪明但是不真诚,自私自负,心里只有自己,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的人,我们在看剧作时候,不自主的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比对,没有鲜明的对比我们就不会体会到许三多的“傻”,也就没有了震撼感。将两种人生观价值观放在剧中,出现了比照和碰撞,观众才能从中关照现实并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

        虽然成才和许三多相比,是有些明显的不足,但是,成才这个人物形象没有局限于“反面典型”这一点,而是在成才主性格的基础上,加上了“勤奋、上进、目标感强、聪明、有竞争意识”等性格元素,使得成才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严格来说,在本剧中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只是每个人物形象的性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而已。成才只是太渴望成功了,他努力地寻找着捷径和“机会”,而他自己也确实有足够的天资让自己脱颖而出。“生存空间”、“机会”是他不断说的两个词语,除了努力的训练充分表现以外,他的竞争意识很强,目标感也非常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个优秀的兵,想要出类拔萃毕竟不是错误。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他们很优秀很有能力,只能说在做人做事上,他骨子里太过自私,缺少一个军人应有的原则和信念。在缺少这些核心元素的情况下,他的所有聪明能干都变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所以在老A的训练中,袁朗并没有留下成才。他的成绩是最优秀的,他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分数保持最高,但是他忘记了“不抛弃不放弃”,忘记了战友情,忘记了用心对待每一天。袁朗的一席话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冷漠无情,当他拎着小包走出老A时,他明白了“这些年换了太多的地方,反而什么都没有留下”,对于没有付出感情和生命的三年部队生活,他几乎什么也记不起。与许三多相比,他不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是“一根电线杆”。在剧作的最后,成才最终回到了原点,找到了自己失去的“枝枝蔓蔓”,到此为止,整个人物的轨迹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在成才成长的同时,观众也在进行着灵魂的涤荡。

        (二)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运用

        有经验的电视人会发现,观众在家庭的接受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很难十分投入、目不转睛的观看电视剧,他们往往是一边手拿报纸、吃着零食、喝着茶水、和亲人朋友聊着天,一边“听”电视。如果观众在观看一部电视剧十分钟内没被吸引,他很可能从此放弃了这部剧作。就算是该剧思想再深刻,内容再生动,无法抓住观众的电视剧就不能算是多么成功。所以有经验的电视人不会只在意文本的内涵,他们也同样在意“如何表达”,毕竟电视剧的形式、风格、对白,是最容易辨认的,并且和电视剧的内容息息相关。所以,在这里我们谈到电视剧中的语言,并不比话剧中的语言分量要轻多少。

        由于电视剧无法像电影一样呈现出太多的技巧和变换方式,它的重点之一就是“人物对白”。这一点有些类似于舞台剧的成分。当然,现在很多电视剧已经在艺术形式上有所进步,不拘泥于对白和简单的镜头语言,但从总体上说,电视剧中的人物语言在剧作文本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也占有了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好的电视剧总是在语言上“先声夺人”,在你还没发现其中的内涵的时候,语言就已经将你“俘虏”了。每个人物的特色,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造型、行为体现出来,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语言。

        在康洪雷导演的剧作中,可以发现大量的贴近生活的语言,生动活泼,像神来之笔一样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这些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是我们识别人物的符号之一,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有时候甚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朴素的语言却有着很深刻的价值“人活着是为了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儿,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儿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这些符合他身份和文化层次的语言,也符合许三多的性格。许三多在剧作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符号意义。《士兵突击》的名字就告诉我们这部剧作是关于一个士兵如何突破自身的障碍成为真正的“兵”。这个过程艰难而漫长,并不是每个人可以坚持下来的。在这个缺乏信念,人人向着目标前行的今天,所有人都会感到许三多的可贵。他在剧中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最能打动人心。这个来自村里的瘦小的孩子,用自己的倔强、真诚的心来对待世界给他的一切。许三多当兵临走时对父亲说:“爹,我当兵去了,等我回来替你打架!”即将分离的他,对父亲又爱又怕,他用一种带着稚气和傻气的语言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不舍。在要离开三连五班的时候,许三多躲了出去,他说“班长,我不想当尖子,当尖子太累了;我想当傻子,傻子不伤心”,他对经历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付出自己的真诚情感,这样的语言似乎概括了他内心的感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战友对生命充满感恩的许三多。他“每换一个地方,就像死了一次一样”的感觉,让现在越来越多隔阂的人们受到感动。在剧作中,和许三多想对立的一个角色成才的语言则总是充满着狡黠和诡异,刚来到新兵连的他对许三多说:“我们要寻找生存空间,空间,懂不?”之后,他又反复讲到“机会”,这个勤奋好学但小聪明过多的成才,一向是目标感最强的。他反复的强调“寻找机会”,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不惜离开战友离开钢七连。他在老A选拔时面对馒头教训许三多和伍六一:“这不是馒头,这是机会!”

        由于《士兵突击》里面的语言贴近生活,中间夹杂着方言,语言幽默诙谐,观众很多时候能根据语言来记住剧情,来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班长老马说过:“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他经常有些不利落的语言中夹杂着自己的人生感悟,显得很不经意,却包含了一些最质朴的道理。连长高城强调的“不抛弃,不放弃!”“信念这玩意儿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将他硬朗的性格展现无遗。伍六一的正直与刚强从他开始对许三多和成才这两个老乡所说的“别跟我提老乡!最烦别人跟我提老乡”的话中透露出来,他的声音有些粗犷,但即使是这样的汉子也有着细腻温情的一面,只不过他习惯于用男人的方式来表达。他认为许三多抢走了史今,逼走了班长,他说“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朋友”,这种倔强直白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面。不过,话虽这么说,当钢七连只剩下许三多的时候,伍六一还是陪在他的身边安慰他,当许百顺要将许三多从部队带走的时候,竭尽全力帮助他留下的还是伍六一。伍六一的个性就从他直爽的表达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许三多的战友白铁军更是个语言高手,他的唐山口音本身就是一个幽默的标志,“坑主”,“你老乡兜里有三种烟”“咋又是我啊”,他总是在调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种痞子的腔调。这符合天南地北士兵个性设置的需要。再说史今班长,他的不抛弃不放弃体现在对许三多的关心支持上,鼓励他,教导他,在他成绩最差的时候依然不放弃他。这种对于自己承诺的坚守,在史今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为了让许三多得到连长高城的认可,让许三多找到自信,他加班加点带许三多训练。在绕杠那一场戏中,他拦着连长高城反复说“连长,你说,我这个兵帅不帅”,史今的那种爽朗和坚持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即使是剧中出场不太多的人物,导演也没有将人物一般化处理。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他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教育许三多的方式主要是打和骂,一句句的“龟儿子”“没出息的样儿”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许三多在三连五班时候的战友李梦则是个爱好文学的充满诗意的人,对许三多说过大段大段的官腔话语,这种言语和草原凄凉的现实的反差让人有些忍俊不禁。在老A训练中认识的吴哲场场挂在最边上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体现了一个高学历军人温和大度的性格,这和他讲话的逻辑性、为人处世的原则性相一致。

        (三)诗意现实的影像修辞

        曾庆瑞教授在谈到中国电视剧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时,曾表示中国电视剧从90年代末开始了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趋势。不论从电视剧的选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普遍地去发掘贴近生活的最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在电视剧影像方面体现得更是十分明显,影像风格作为一种形式,要和电视剧所表现的题材、内容相符合。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康洪雷导演的剧作大部分是取材于现实,其影像不讲究太过华丽的效果,但十分注重镜头的表现力,其中不乏一些电影语言的运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借此来探讨下影像对文本的重要性。

        影像的风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比如画面的平衡与变化。“一般说来,不均衡的画面往往使人感到不严整、不稳定,均衡是一种和谐、一种审美的基本原则。影视的叙述画面总的来看都要求均衡、流畅。但有时为了剧情、效果的需要,又要故意打破均衡、对称,利用观众的心理场合影像的连续性,使画面、线条更富有生长型,或有意使画面倾斜、摇动摄像机,造成一种紧张感、压迫感、危机感,使情节更具刺激性。”在剧作《士兵突击》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镜头是连续性较强,衔接较紧密,镜头平稳、均衡、流畅。整个叙事都是十分平稳,其中运动镜头较多。在人物对话中,镜头很少是固定镜头,一般以环形镜头为主。运动性较强的镜头比固定镜头更加引人注意,让观众不容易分散注意力。运动镜头带来的现场感和现代感都比较强,容易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在这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中,有一些动作戏,我们可以看到多方位多角度的镜头,将电影中的一些手法运用到电视剧中。比如许三多去医院看伍六一的时候,临走前多机位慢镜头反复重现许三多敬礼的画面,把战友之间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而且,其中的镜头大多都不是太长,不会让不耐心的观众感到乏味。剧作里面出现的叠化,钢七连只剩下许三多的时候,他在镜子前整理衣服,这时候的叠化体现了一种时间的延续,很好地将许三多孤独的情绪烘托出来。

        剧作中描写环境的镜头语言比较细腻柔和,“画面的虚实相生、虚实相宜,就像中国画中考究藏露有致一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利用镜深来虚化背景中的某些事物,主体对象实而后景虚,或利用长焦距镜头让前景朦胧,使后镜反而清晰起来,更可利用窗帘、柳叶,花影、云、烟、雾气的掩藏,使远景显得似真似幻,如仙如梦,造出一种极富浪漫色调的虚无缥缈感。”在《士兵突击》中,用一些虚化了的景物来强化情的实在和渗透性,这就是王夫之所讲的“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虽然是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并没有放弃对镜头和构图的精细打造,有些空镜头和主观镜头的使用,便于配合旁白进行抒情,也是一种影视修辞手法的展现,在增强画面美感的同时,也推进了叙事。

        三、案例分析:《士兵突击》引发的思考

        (一)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都直接与文化观念、文化形态的演变有关,在中国,弘扬主旋律、精英意识、大众消费与边缘化始终存在着诸多间隔与冲突,这本身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不同形态的共存也具体地说明着文化多元的态势。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西方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已经十分流行,如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打开销路,赢得观众,是每个电视剧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的事情。在受到外国影视文化冲击的时候,每一个有责任的创作者应该肩负起这种建立民魂工程的责任感。

        电视剧创作一方面要考虑收视率与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电视剧的艺术性、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包括对国家软实力的建构。电视剧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映射,如何把握好其中的方向,体现出中国话语特色和文化特点,是电视剧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中国的电视剧应该真正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发展变迁,体现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国家广电局曾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就是希望电视作品能够处理好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电视剧要建构社会文化价值必须将这三种文化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主流文化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每一部优秀的电视剧都是要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从这一点上说,即使在如此自由的美国,他们优秀的影视剧作也是体现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美国精神”,《阿甘正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每一个国家都需要这种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的建构,这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是隐藏在文艺作品背后的。中国的电视剧一方面要体现“中国元素”,一方面要运用世界性现代化的语言来表述自身,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时代气息。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可见人的生活是无法规避政治带来的影响的。因而,对待主旋律,我们要用一种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主旋律不等于“枯燥乏味”,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优秀的电视剧都是表现主旋律的。《闯关东》、《走西口》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诚恳、开拓创新的精神,而电视剧《士兵突击》无疑是触动了中国大众的心弦。主旋律是一种精神,让整个作品有所依附。康洪雷导演很好地将主旋律嵌入了好看的人物命运的故事中,做到了宏大叙事和细节叙事的完美结合。这种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的变幻之中。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评价都在电视剧点滴的细节中得到展现。《士兵突击》中所凸显的对中国人信仰的强化和对信念的坚持,也是中国精神的一种表达。观众就在这一个类似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中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净化。

        (二)“口碑载道”的营销模式

        从商业运作层面来讲,打开网络渠道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我们逐渐步入媒介化的生活状态。“网络民意”、“网络评价”、“网络点击率”,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新选择。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虽然在整合新闻资源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一些互动性和娱乐性强的节目宣传方面影响越来越有限。《士兵突击》刚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很多观众没有注意到这一部几乎没有大牌明星的电视剧。

        《士兵突击》充分借用了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影响空间,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电视剧平台,靠网络收视率和好评让《士兵突击》红火起来,并再次登陆电视,席卷银幕。

        “口碑营销”让《士兵突击》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更多的人是从网络上知道这部剧作并点击收看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的大趋势下,怎样整合媒体资源来进行有效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评价”在电视剧商业运作方面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电视媒体的节目宣传还要连同网络平台的建立,这样的立体传播渠道才是营销的王牌。


  (https://www.xbiqugex.cc/book_24696/106256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iquge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xbiqugex.cc